华大在线讯(见习记者 杨杰 曹梦婷 )12月初,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教育与培训中心主任、武汉新民文化书院创建者许刚,在《长江日报》的策划对接下,其新民文化书院升级成网络2.0版本并落户蔡甸花博汇“网红小镇”。武汉市农委领导和“网红小镇”的开发方授予其“知识型国学网红主播”聘书。许刚表示将在年后开设直播间,提供国学传统文化专题直播。近日,华大在线与许刚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和对话。
华大在线: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想要建立新民文化书院的呢?您最初建立新民文化书院的想法是什么?
许刚:传统文化回归引发了“国学热”,09年开始有朋友介绍我出去做讲座。一开始我只是想要体验一下,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还比较受欢迎,觉得自己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有了用武之地。
就这样一直做到12、13年左右,国学越来越 “热”。积累了几年来讲座的经验,慢慢产生了一些新想法。但讲座的局限性也慢慢显现,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一个想法,想要找一个真正能够传播和实践我自己国学思想的地方作为平台和载体,以便让自己的一些创意和活动得以尝试、开展。
华大在线:我们注意到您为了开设“新民文化书院”,在江夏区梁子湖边的小朱湾租赁了350平方米空闲农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来开设书院?
许刚:每一个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大概都有一个书院梦,我也不例外。在城市里创建书院,尽管书院内部的装饰、装修都很复古,但还是处于闹市之中,远离不了喧嚣嘈杂。我想要一个能够远离喧闹、回归自然的地方,置身天地间,鸡鸣犬吠、鸟语花香,读书论道、体悟人生。
2016年五一期间我就通过“万能的微信朋友圈”了解到作为“美丽村湾建设”试点的小朱湾。那里自然与古典相得益彰,我第一次去小朱湾的时候心里就暗许:就是这个地方了。于是,2016年7月1日我正式租赁了一栋350平方米空闲农房作为书院,取名“新民文化书院”。新民文化书院一语双关,既取国学经典、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之意,又包含对我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新民先生的感激。
华大在线:您怎样看待网红?他们的直播给您带来怎样的启示?
许刚:蔡甸花博汇网红小镇旨在打造各个领域的网红。既有浓妆艳抹,拿着自拍杆直播的网红,也有知识型、思想型、文化型网红。比如“律师网红”,即精英律师团队举办一场辩论或者普及法律的活动。我参观了网红小镇之后就说,律师可以通过直播向网民普法,我也可以做“国学网红”,普及推广传统文化。新民文化书院是实体书院,因为时空限制,受众少;但如果做成2.0版网络直播,可以大幅增加受众。我们借助的媒介可以多种多样,但核心却始终是国学。
于丹、易中天受民众追捧的原因是他们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授经典,我也可以学习《百家讲坛》的讲课方式。为了使讲座足够吸引人,我正在不断调整讲课的PPT、语言、手势等。我还有一些大胆的想法,比如用模仿秀的方式讲国学,或者可以做papi酱那样的视频,总之,讲课方式可以幽默诙谐,但是主题一定是严肃严谨的,亦庄亦谐,收放自如。
华大在线:新民文化书院2.0未来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您有没有什么规划和目标?
许刚:书院需要商业模式维持运营,所得收益就是我实现梦想的经济基础。我想向人们证明的是,做国学传统文化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也让投身文化产业的人愿意以此为事业,否则只把它当成公益来做是得不到持续迅猛发展的。另一方面,当资金有富余时便可以开展更多的公益事业,除了书院讲座外,可以推出“一元公益课”之类的活动,可以对接陈一新书记提出的“长江新城”、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开展大学生文化创业培训,并成立新民爱心基金以资助贫困学生等。过去学者都羞于谈钱,但后来我想通了,不通过商业运转,只有情怀支持,是做不大、做不强的,不如转换思维,让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华大在线:国学最近几年一直很受欢迎,那么您对于现在的“国学热”有什么样的看法?
许刚:说是“国学热”,倒不如说是一种回归。为什么港台那边没有这种“国学热”?是因为他们一直处在一种“恒温”的状态下。我们文革十年把传统文化的这件衣服“脱掉”了,现在物质充裕了开始讲究文化文明,又开始一件件穿上,穿上衣服自然会感到体温上升,所以才出现“国学热”,实际上穿上衣服后感到的“恒温”才是人正常的状态。我想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差不多就能达到那种恒温的状态。这样以后,大家都从小就经历传统文化熏陶,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那个时候就不存在“国学热”一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