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在线:您可以介绍一下此次参展作品《风和日丽》的创作灵感吗?
吕枫韵:《风和日丽》的创作灵感源于大自然的美,这件作品是我一以贯之追寻的自然美、表达生命意识的总体风格。 我喜欢花,也在用心养花,挺大的阳台被我养的各种花几乎占满。花从含苞孕育到绚丽绽放,再到枯萎凋零,我们赞叹它的蓬勃生机,迷恋它的动人美丽,感怀它的易伤、易逝,在养花的过程中我会去观察花的灵动和它多变的姿态、万千丰富的色彩,感受其生命的神奇,这也是我在作品中喜欢表现花的原因。
《风和日丽》采用拉坯和手工捏制成型,泥料也是自己配制,灰白色调变化丰富、层次分明,手捏的花卉姿态万千,侧面整齐的打孔与上面的繁花构成节奏的对比,作品营造出了风和日丽、生命蓬勃的景致,整体风格呈现的是玲珑而雅致,这样作品会给人以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的舒畅感受。
吕枫韵:因为我的作品一直追寻的自然美,我想要在作品中表达我在大自然中感受、体验的一切。我去过二十多次的蕲春管窑,蜿蜒崎岖的小路,大片的芦苇随风摇曳,赤西湖畔深秋的野菊花色彩斑斓,冬季傍晚紫灰色的沿江堤坝,都是我记忆深处最美的景致,因此作品的创作与起名就自然会把这种情感体现在联系在一起。
吕枫韵:我作为一名陶艺家,我认为以花为主题、用陶瓷这种媒质去表达女性的单纯、美丽、脆弱、坚毅的特质非常适合。艺术创作体会是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每个个体不同,文化背景、性情遭遇不同,带给每个人的东西也不同,即便是相同的东西也会因某些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就题材选择来说,我完全是个人的品位、爱好、性情使然,我的作品以我的语言方式进行创意,象征的也好、隐喻的也罢,其中都包含着我的思考,展现着我对人性、情感的剖析和探讨。
之前我在武汉没有烧制陶器的窑,我就经常去外地烧窑,不同的瓷种需要跑不同的窑口,窑工的质朴、勤勉、窑上生活给了我许多创作的灵感,我也体会到了制陶的艰辛和坚持的不易。制作作品的过程是个能让我专注、思考的过程,是享受的、期待的,也是一个悲欣交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得以升华,所以个人的欢乐、痛苦、激情、趣味及追求都会不自觉地在作品中自然流露,成品会投射出自己的影子。这些作品它是我内心情感的真实告白,是生命的支撑和快乐的源点,是我工作和生活改变后随心随性的自我表达,我希望这种意象表达能够超越欲望与幻想,抵达生命灵动的彼岸。?
去年我在武汉拥有了自己的窑,可以不用那么频繁地跑到外地窑口制窑。在外面跑了那么年,我跟窑工师傅也学习了很多烧窑成型的方法技艺,自己也在烧窑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相信我会越做越好。
华大在线:您之前的专业为服装设计,后来为何又投身于陶艺创作呢?
吕枫韵:我1985年毕业于广州美院服装设计专业,因为是全国第一届服装设计专业,6个本科毕业的学生几乎都被留在了广州。当时恰逢我们学校筹建美术专业,自己也想做一名老师,所以我就来到了华师。刚开始学校非常支持鼓励我从事服装设计,科研处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费用支持我,我也拿了三次全国“金剪奖”服装设计大赛湖北赛区金奖的成绩回报华师,为学校争光。
之后我还参加了国内外各类服装设计大赛,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种种原因,我们学校没有开设出服装设计专业,我的教学工作也一直没有办法和我的专业对接。我尝试过版画,进行过女性服饰研究和民间艺术研究,也画过小幅油画,闲暇时还喜欢拍拍照片,都是兴趣使然。偶然的一次机会,陶艺的尝试让我迷恋和狂热起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弘扬的大背景加之我自身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促使我组织开设了一门《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的核心通识课,把陶瓷艺术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上。
华大在线:您是一名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高校老师,您是怎样把教学和艺术设计融合在一起的?
吕枫韵:我在授课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动手的重要性。我会先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和技巧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学生在尝试的同时就会感受到创作思维意念的表达转换成具体形象时的欢喜。造型的塑造、把控及上釉烧制都需要运用技巧掌握。陶艺的创作技巧学生可以很容易学会,并通过多次练习熟练掌握,但在创意方面,我会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创意作品给学生指一个方向,让学生懂得如何发散思维,有目的、有创意地表达创作。
华大在线:您是位教师和设计师的双重的身份,您认为陶艺应该怎样发展?
吕枫韵:陶艺课程在现代艺术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发展较快,师范大学更应该注重人文、艺术的教育。值得欣慰的是学校给我开设了一门面对全校学生的核心通识课:《民间美术与手工制作》,很多院系的学生都能选修,这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其中包括陶艺,这对促进中国国粹艺术——陶瓷艺术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帮助,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也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