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民:好人,一当一辈子

作者:徐佳晨 编辑:值班编辑 发布日期: 2014-04-25

文/徐佳晨

沿产区8栋宿舍向前走20米左右,“哐哐哐”的敲打声、“嗞嗞嗞”的电钻声不时传来。暗漆漆的一间维修室里,堆放着木板和各种需要维修的老东西。那里原是一间老办公室,最角落处的一张桌上堆满书,积满灰尘的台灯还亮着微弱的光。

这里,是陈惠民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每天早上9点至11点,他都要在这里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架立在角落里的木柜还没有上漆。

墙上贴满了学生的字画作业,微微脱落的红纸上写着工整的“开学典礼”几个大字,这是陈惠民自己创办的暑期社区文明学校第一次开堂的时候贴上去的。

在老办公室,陈惠民身后总跟着一个“傻孩子”,他做什么,“傻孩子”就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看着,偶尔搭把手。“傻孩子”今年已经40岁,还未娶妻,父母管教甚少。陈惠民心生可怜,把他带在身边上班,一带竟是整整8个年头。“他离不开我”,老陈说。

邻里都让“傻儿子”管他叫爸。“还是叫老师吧,我习惯了。”陈惠民推辞说。

记了一辈子的“为人民服务”

16岁那年,陈惠民从全校2000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与其他3位优秀学生远赴内蒙古参军。那时候的他瘦瘦的,浓眉下一双大眼睛,脸一直红彤彤的,个子不高,身体素质倒很好。人很是机灵,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参军去了,没有赶上被‘下放’到农村‘扎根一辈子’这条路,这在70年算是运气好的。”他回忆道。5年参军,磨平了一个少年的棱角,他说军旅生活让他比常人更加能吃苦,让他于往后的日子里,不轻易被生活击倒。

自从1997年入党,陈惠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再到以后做干部、当社区文明学校校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他牢记了一辈子,践行了一辈子。

陈惠民年轻的时候,做木匠工。在家里所能看到的木质家具,都是他亲手一个钉子一块木板敲打上去的。“这张桌子比你的年纪还大。”陈老指着那张漆过红漆的四角大木桌说道。

1987年,陈惠民组织带领同伴去奉化的一些学校考察,也将仪器厂自制的木质“编钟”牌风琴带到这里。从里到外每一块木板,每一个琴键,甚至每一个小螺钉,均由70人的团队制作而成。“大老远送过去,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们的音准和手工,说质量好。”陈惠民自己在家留着一台风琴,他脚踩踏板,手指触碰过琴键,便即兴弹了起来。

1992年起,陈惠民和厂里的维修人员分批、分地区开始到处维修从厂里出去的风琴。7年中,北上黑龙江漠河,西行西北大沙漠,陈惠民只身跑遍大半个中国。他说,走过最远的一次,是酒泉,那里只有一台风琴,但自己坚持要去那个贫困教室,帮孩子们修好唯一的风琴。火车沿途辗转,骑行摩托车后骑行骆驼穿越整个大沙漠,路途花费了他整整4天时间,而修一台风琴却只需半天。

“途中被便警当通缉犯都抓过两次了。”陈惠民说,当时的自己背着大木箱,而穿越沙漠后全身满是尘土,整个人都脏兮兮的。想起当时头发乃至脸上每一寸皱纹里都是沙子的那种痒,他的双手不自觉地摸了自己的发梢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