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章万:桂子山上的“铺路人”

作者:曾师斯 于思玮 编辑:值班编辑 发布日期: 2013-10-06

文/曾师斯于思玮

一位曾经的华中师大党委书记,网络上关于他的资料并不多,“做事是人的本分,”他说自己不喜欢被宣传,短时的访谈却发现他身上故事很多。

数学系毕业却干了一辈子的党务工作, 1995-2003年任我校书记的晏章万在退休近十年后,在华师110周年校庆之际回忆着在桂子山学习工作的半个多世纪,从读书岁月到工作时光,他用三个“未想到”形容他人生历程----未想到能以调干生的身份进入华师数学系学习、未想到会离开感兴趣的数学学科从事党务工作、未想到会在年近五十七、八时接任华师党委书记。

圆梦大学的机遇:考入数学系的调干生

因出身贫寒,上完初中之后家里人并没有让他上高中,而是报考了原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市流芳中学教书。

数学,是他感兴趣的学科。起初他被安排教授的课程是语文,后来因为学校缺数学教师,他便自告奋勇要教授数学,这才正式开始了他的数学教学之路。工作的勤奋认真,刚20出头的他仅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曾参加过省市文教群英会,获得“省级劳模”的荣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凡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系统的正式职工,经组织选派批准离职报考高等学校的,都称调干生。1961年,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让他晏章万以带薪调干生身份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学习。

“当时我正在给初三毕业班上复习课,校长来把我从课堂里叫了出去,问我愿不愿意上大学,我当然说想!”晏章万回忆道。

当晚,他背着基本备考书籍,急忙赶到城内。第二天,他便去当时的湖北大学参加入学考试。组织上当时选调的是政治课教员,要求来华师学政治教育,入学也只考语文、历史和政治,根本和数学不沾边。而晏章万是个例外,“当时我说我是数学教师,我对数学感兴趣,”因为他的果断请求,学校同意他进入了数学系。

1960年国家颁布了一个《高教60条》,要求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所以当时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我们进来的时候,教课的老师是系主任、副系主任和名师,都是学术造诣比较深的教师,像李修睦、齐永魁、杨善基等,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同学们十分满意。”

“杨善基老师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已年过半百,当时他不论刮风下雨都去学生宿舍给我们辅导,十分尽责。老师们教学的严谨,工作认真的态度,至今难以忘怀。”他说。

最令晏章万难忘的一件事是,在入学第一次解析几何考试中,全年级250多人有一半的同学不及格,而他那次也只考了60多分,刚刚过线。“我读书以来从来没有考过这么差的成绩,真有点怕自己跟不上学习进度。”

“学校规定四门课程不及格,不准补考,直接劝其退学。因为课程不及格,数、理、化等理科系就有几十人被劝退,不少是文化基础不好的工农调干生。”晏章万回忆说,当时的学风很好,星期天图书馆自习室都座无虚席,平时同学们大多都只能在寝室里学习,他自己有时连排队买饭的时候都在思考数学题。

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组织需要为大

刚进入数学系时,整个年级只有3个党员,除了他之外,其他的两位是工农速成中学来的同学。大学四年间他一直在担任学生干部,从年级团总支书记到系分团总支书记再到校学生会副主席、主席。

毕业前,系里从年级只选定两人报考研究生,他成为其中之一。但就在准备考研之时,学校团委书记找到晏章万谈话,当时北京有一个全国学代会,领导问他是选择去考研还是要去参加全学代会。他只反问了一句“组织上的意见呢?”最终领导们希望他能去参加学代会,于是他便放弃了考研的机会。

工作不到一年,十年“文革”的政治风雨,让他经受了有生最大的魔力,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曾重拾数学专业书籍。“曾有回数学系教书的念头,”他坦承地说。

“革命青年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农村出身,家庭困难,童年生活苦,晏章万对于生活没有更多的苛求,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感到满足,所以他还是听从组织需要放弃了喜爱的数学专业,转而步入党务工作,在党务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退休。

虽然没能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晏章万将数学学科严谨求真的风格、缜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不失韧性的态度带入到党务工作中。

1982年,晏章万从中央党校中青班毕业回校便开始担任华中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分管过组织、宣传、学工、保卫、团委、工会等党群系统的所有部门。“如果说在正常情况下,工作对一个人是能力与水平以及责任心的检验,那么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更多的则是对自己指挥和政治勇气的考验。”他这样说道。

1986年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全国高校几乎全部被卷进了一场政治风波中,集会、游行,甚至群情激愤的场面,他都要参与对话、做工作,不能有点点的退缩和差错。还常遇到一种两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