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寒 施丽英
第一次见到李遇春,是在他的书斋,这套起居室的所有房间都被堆满了书,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着,地板上严严实实地摞着,茶几上拥拥挤挤地摊着,举目可见的都是主人的藏书。李遇春就是常年独坐在这间书斋中,进行他一个人的研究。在旁人看来枯燥单一的日子,却是他心满意足的选择。
2002年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李遇春作为讲师来到桂子山,成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一名教师。2007年他被破格评为教授,是当时华师最年轻的教授之一。2009年他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寻求:职业与志业的合一
作为文学院的教授,李遇春在大学时期却并非学习文学。在他1990年考入湖北大学时,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学而优则仕”,就做主为他选择了行政管理系。但他自小就喜爱古代文学,《说唐》、《岳飞传》、《杨家将》、《三国演义》、《三侠五义》都让他着迷。中学时李遇春一直担任语文课代表,还因为作文在县里比赛中获奖而得到难得的楚才作文竞赛的名额。至今他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带着他从乡下到汉口一所中学参加楚才作文比赛的场景,那大约是1988年的事了。舞文弄墨一直以来都是他的爱好。
大学毕业后,他在武昌郊区一家国企厂办技校教书,但他很快对周围的环境失望,也不愿意玩玩扑克打打台球将日子混过去。时值邓小平南巡讲话,整个社会都沉浸在跃跃欲试的兴奋中。李遇春周围许多同事都选择了孔雀东南飞,而他在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后,最终决定拿起书本,走回校园。这一回,他决定选择自己的志业所在,去学习汉语言文学。
“我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比较晚,是大学以后才明白,但是现在我过的生活就是我想要过的生活,因为我的职业与我的志业是合一的。”李遇春在1995年决定要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也就明白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学者,成为一个大学老师。
因为这个决定,李遇春开始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关山的华科书店和洪山的华师利群书社间,他的任务很重,要学习中文系学生四年所学的内容,还不能耽误工作。于是白天教书授课之余偷偷看书,晚上全神贯注地自学背诵,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完成了复习准备。“我当时看书,看到很多文学史里面的作家名字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仿佛很熟悉,背得很快。”李遇春开玩笑地回忆道。
就这样,他在199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武汉大学文学院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於可训先生,六年后进入华师教书,以自己的兴趣作为职业。他的很多同学得知他成为了大学老师后,都说“你就应该干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