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的提前半年从中科院毕业的博士生;近五年,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国际排名第一学术论文ACL上发表了5篇论文,是中国大陆学者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ACL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参与研发的“推荐系统”获得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国际顶级赛事ACM KDD-CUP 2011的亚军……这些都是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周光有身上的标签。
但是这个80后的副教授笑得一脸随和,他说,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科,需要不断学习,仍还有很长的路走。
2008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随后保研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再来到华中师范大学任教,一路过来,周光有一直践行着“不断学习”的信念。
从现实出发 却不止步于现实
2004年,那时中国互联网刚走过十个年头,移动互联网领域还是空白,很多新事物方兴未艾,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值高峰。和许多高中毕业生一样,周光有选择了这个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就读。
其实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很少从理想抱负这些形而上的角度去考量,什么专业好就业就选什么专业,这才是现实。而不同的是,一些人选择了从现实出发,最终也屈从于现实;另一些人同样选择了从现实出发,却没有让现实成为束缚自己前行的枷锁。周光有属于后者。
2004年,填报志愿时,以一分之差,周光有与中国科技大学失之交臂,被调剂到了东北师范大学。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人学计算机,那这个人就很牛,黑客啊、会修电脑、打游戏很厉害之类的”,没有过多纠结于那一分之差,周光有笑着说起了在学习了计算机相关课程后,和之前自己所想的出入,“学了之后知道这些都是谣传。”
现在再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周光有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印象倒没有很多,而大学毕业时,所学专业的就业热门程度让周光有印象很深,很多同专业的同学在大四上半年就已经找到了薪资不错的工作。
周光有也不例外,他可以去高中任职老师,也可以去比如百度之类的互联网公司,但他选择了第三条路——保研,他想多学一点东西,可能进入公司就没有很多时间搞科研。
周光有看来,读研就是学知识、学技术和搞科研,所以他选择了研究氛围较好的中科院。“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不读博士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他也坦诚这样说。但是在中科院的科研经历,为他以后跟长远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