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邂逅生成式AI:青春新程启幕,智趣同行有攻略

作者:何春莲 张琰 颜杨 编辑:曹葳 发布日期: 2025-03-10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豆包”“Chat - GPT”“DeepSeek”这些名字可谓是耳熟能详。但说到如何统称它们,大部分都会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一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大语言模型是较为典型和被广泛应用的一类。大语言模型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像我们熟知的Chat - GPT等就是大语言模型的代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扮演多种角色。

数智赋能,革新生活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悄然吹遍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日常的学习辅助到生活中的创意开发,它正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模式。对于身处时代洪流的大学生们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概念,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AI创作,高效便利,为我们节省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当你面对尚未完成的繁重课业时,当你对作业题目毫无头绪时,当你检索到的资料混乱并无逻辑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就如同雪中送炭。在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林采霞看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她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由于不擅长英语,她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吃力,课堂展示、人物对话等等口语展示作业对她来说相对困难,而AI恰好为她提供了解决办法。“AI能够准确的翻译词汇,并提供该词的音标、例句、巧记方法,很方便。”林采霞说道。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23级本科生周继强也认可人工智能对学业发展的辅助价值。在他看来,"AI不仅能快速校验代码准确性,还能有效拓展思路,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习密码学时,他也运用了生成式AI技术,探索生成式AI与密码学之间的创新结合路径。他表示:"这种技术工具确实能为新领域的探索提供丰富的启发性想法"。

AI规划,出谋划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当你外出而不知异域风俗时,当你苦恼于旅店选择时,当你无措于出行路线时,这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建议如同暗室逢灯。来自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24级的越南留学生杨氏琼梅表示,由于对中国不熟悉,在最初来到华师学习时她遇到许多困难,文化差异、语言不通等问题让她难以适应留学生活。但在AI工具的帮助下,她在异乡也能更好的享受大学生活。课余时间,杨氏琼梅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规划旅行路线,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景点特色。她说:“中国的酒店有些不接待外国人,并且登记要求严苛,AI的筛选功能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在旅行中,AI智能规划路线、科学安排行程、推荐耗时短且价格合适的出行方式,大大减少了不便。她尽情探索中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着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真正融入到了这片陌生又充满吸引力的土地上。

当下,AI正以悄无声息又波澜壮阔之势改变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幕后的智慧引擎,驱动着高效和便利,让大学生生活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借力而行,莫失本真

诚然,在数字化时代,AI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新大门。它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帮助我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快速找到方向。但月有阴晴圆缺,AI亦是如此。美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蒯欣回忆道,有次在检索某一个名人的相关信息时,AI甚至连国籍、性别这种最基本的信息都会报错。她还补充:“但如果你告诉它报错了,它就给你生成一个新的,可是这个新信息的准确性也无从知晓。”由此可见,AI固有强大的生成能力,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AI代工,事倍功半。不可否认,AI强大的多模态生成能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捷,但如果将学习和创造的主动权拱手相让,一切都让AI自主生产的话,换来的很可能是事倍功半的结果。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研究生吕雨馨就曾在合作中遇到过完全依赖AI的同学。那位同学完全用AI为他代笔写作活动稿件,作为公众号编辑的她只觉得那篇稿件质量很差,无奈,她只能“反反复复地调整和修改,几乎约等于直接重写”。

AI代笔,创造止步。依赖AI,就像依赖一副拐杖,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你站稳,但若过于依赖则会让你忘记如何迈出自己的步伐,导致思维的肌肉日渐退化。蒯欣坦言,当她习惯了用大语言模型生成了文案后,便感到自己的写作能力正在下降,甚至连最基本的表达都变得生疏,她说:“就好像这个写作能力我已经退化掉了。”胡一凡也认为不应该完全依赖AI的生成和创造。他说:“如果我们都去借鉴大语言模型,那包括文书撰写等创造力性能力都会有下降。”

作为时代的“宝藏”,AI带来的便利无可厚非,但不断发展的科技本身也自带“bug”。从信息不准确到削弱思维能力,再到过度依赖引发的创造力下降,AI技术存在双重的隐患:一个源自本身的数据算法,一个源自使用者的不当依赖。这种隐患不仅体现在学习中,也可能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侵蚀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索精神。诚如吕雨馨所说:“AI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答案。”作为使用者,我们要认识其利害,切勿过度依赖。

携手共进,智赋未来

利弊交织,如何与AI共舞,成为了站在时代潮头的大学生们难以逃避的深刻课题。而在这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交响乐章中,我们需要保持自我才能达到“为我所用”,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和接纳生成式人工智能这一新时代的伙伴。

明确定位,为我所用。怎么运用AI与使用者对它的看法息息相关。比如,在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4级本科生佘威德看来,AI是能够减少搜集材料的时间的工具。他指出,“Chat - GPT”、文心一言、豆包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处理的语言模型,其信息来源各种各样、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更有生成功能的加持,其“创造”的答案自然是“千姿百态”、难判真伪。因此,他往往只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它,而非将它作为解决问题的全部。而周继强则认为AI是很好的学习“助理”,不仅在日常的代码学习中用AI,还依此东风之力帮助自己进行职业规划等等。我们需要带着明确需求使用AI,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才能避免盲目依赖。

洞悉利害,锦上添花。过度依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思维和能力的退化,使人们出现提笔就忘、难以构思、言不达意。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杨阳深感认同。也正是明白其中利弊,她在借用AI撰写英语演讲稿的时候还是“更多的还是自己去构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在她看来,“这样才更打动人心”。佘威德也深刻认识到不能完全依赖AI给予的数据和信息。他在寻找权威数学期刊并撰写简介时,就先通过AI问询完成初步搜寻,记下对生成的部分答案感到疑惑,再亲自从期刊官网搜寻各种蛛丝马迹,对照多个版本的文献,最终锁定目标期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利用AI进行信息搜集和初步整理无可厚非,但关键思考和决策应由自己完成。我们可以借AI之风使力,却切不能以AI代全,用AI以达高效,弃懒惰以成自我。

对话有方,合理利用。事实上,大语言模型对其使用者也有一定要求——使用者们需要再输入指令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讲求精确,使AI高效地完成目标任务,也要懂得投入数据和信息,“驯养”语言模型,使它完成指令。周继强就较为注重搜索指令的精确。他从提示词入手,精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观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发挥各个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的长处。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工具,它提供便利也创造“麻烦”。大学生应善于反思和调整,从转换表达方式、“喂”入新知等方面精进使用AI的方法,以确保其准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拥抱技术,更拥抱未来。

生活步步前进,科技日新月异,面对这AI的浪潮,我们应既不做那一味崇拜的愚者,亦不做那逆潮而为的盲人,而以一种灵动而智慧的方式,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使之成为提升自我、激发潜能的得力助手,仅怀着那一颗清醒而坚韧的心,去探索、去试验、去驾驭这柄双刃剑,让它成为翱翔天际的羽翼,助我们青云直上,遨游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