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们在线!

作者:​曹葳 吕雨馨 颜杨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5-02-26

时序更迭,龙去蛇舞,又是一年。回望2024,华大在线的记者们以笔为舟,以梦为帆,始终不渝地坚守文字的温度与深度,用校园“新闻眼”和“记录笔”把华师立于读者前,也把自己写进字里行间。

从2023年的12月至2024年的12月,华大在线的记者们共发布原创稿件347篇,其中消息稿件306篇,通讯稿件41篇,见刊于华大在线网站、华中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华中师范大学报;编辑稿件340篇,参与跨部门融媒体选题采编29次,阅读量累计近64万。每一篇章每一字句,都与时光一同见证着我们“在线”。四季轮回,大学生活的点滴与节气的更迭交相辉映,每周“一个选题、一次例会、一次值班”的“在线套餐”融入了学生记者们的生活中,记者们穿梭于特稿、随笔、“华师一课”、消息新闻之间,用文字交织出宝贵的2024年度记忆。

在线回望,记者心声

回顾往昔,一词一句传新声,记者们纷纷以独特的年度词语铭记这段历程:成长、责任、忐忑、见证、热爱、传递……这些丰富的词语形象地反映了记者们的内心体验,也共同组成了大家与在线的年度关键词。

步入2024,2023年加入在线大家庭的记者们正式“转正”,成为了在线的顶梁柱。离开了师父的“羽翼”的他们怀揣着忐忑与憧憬,接过老记者传递来的责任与担当,纷纷感到“惶恐”。

杜俊晓觉得,“感觉自己似乎还有很多不足,就要开始带新记者去跑活动了。”她回忆自己带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文化统战理论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现场,她一边作为记者耳听八方、眼观四面,一边作为前辈告诉新记者出活动的各种注意事项。虽然过程中她始终感到有些不自信,还会多次向自己的前辈们确认新闻稿的写作规范,但还好她的初次带稿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相较于前实习记者们身份的“转”变,早已熟稔记者工作的编辑们则感到自己更“成熟”了。在董娱辰看来,“记者”二字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即使工作之余她也心念选题,“看到公众号发布的好稿子也会留意收藏。”李辉煌则认为自己在“充实”的工作中获得了采访能力的提升,出任务跑活动也更从容了。

2024年,一批坚守在岗位的老记者们光荣“退休”,“见证”是他们留给在线的深情告白。前任组长杨钰灿表示,2024对她来说是从“在线”到“退线”的一年,在线组成了她在华师的四分之三,也见证了她的成长,而她也亲身见证了“在线人”的成长。“从文字到人心,再从责任到使命”,她享受每一个和在线人的情感链接的过程,并留下真心祝福:“未来,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关于华师的故事可以去写。”

有离别也有相遇,2024的春招、秋招为在线吸纳了许多新人。“成长”是“萌新”记者们的共同体验。他们怀着憧憬和新闻理想来到在线,从什么也不懂的新闻“小白”到在线新闻人。谈起这段时间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每个人的具体感受不一。王颖感觉自己在写稿更加严谨,也逐渐学会在文字之中感知生活的变化,体察人心的冷暖;白书文深感采编之难,认为记者的采访工作帮助他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技巧;邹思逸则通过记者的身份,发现了身边人的闪光点,在采访他人和与其他记者的活动中积极反思,向上生长。每个人成长的一小步,是在线的一大步,在线与记者们在稿件和新闻任务中双向奔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

见证进步,成长在线。记者们以学生视角与校园同频共振,作为华师的见证者、记录者,用他们的文字、发现与热爱共同构成了在线的2024。

在线见证,校园热点

新生入学、国庆庆典、华师故事、毕业典礼,新闻篇章中记录着华师校园的“大事年表”;“大思政课”、技能大赛、校园情景剧比赛、“超级新声”比赛、桂子山绘画节,活动报道中彰显着华师学子的青春风采。中文采编组的记者们四季“在线”,以文字见证校园大事、学生大事,也在见证和记录中留下自己的碎片感受。

校园采访,记录青春。采访几乎是每一位新记者无法逃避的一道“坎”,萌新们在与采访对象的对话中生发思考、获得感受。谈及第一次参与的运动会采访,白书文记忆犹新。他由衷感谢记者工作,正是校园采访的锻炼他勇敢地走出了舒适区,敢于和外界沟通,也变得更加“开放”了。在采访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运动员们的活力四射,仿佛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在首届桂子山绘画节的现场中,陈贝贝则以双眼捕捉华师学子的青春活力。涂鸦的创意图案、手工的新年日历、手写的美好祝愿……她徜徉在那绚烂多彩的艺术作品中,也在那里遇见许多前来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在采访过程中,她恍然感到自己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探大学生的丰富生活。

奔赴现场,触动深思。活动现场是独属于学生记者的“前线战场”,“跑”活动既是各位记者的日常,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他们拓宽视野、获得成长。作为华师2024十大热闻之一《诺奖得主本杰明·李斯特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的文字撰写者,杜俊晓也通过记者之眼窥得她从未了解过的理科领域,她感慨:“若不是因为要跑新闻,我或许永远都不会接触这些东西。”

回想过去一年的记者工作,刘翠蝶将那次生命教育课《我们一起摇太阳》观影交流会的报道视为最深刻的体验。在现场,她“与时间赛跑”,为了追求时效性,她在最热闹的时候归往办公室,只为更快更深刻写下在场的感受。她真实地感受到了作为记者的意义——让更多的人看到活动的细节,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东西。

新闻活动中,学生记者们亲身感受着活力满满的华师生活,记录着同学们细腻丰富的多样体验,也开拓着自己的生命版图,思考着独属于自己的大学“命题”。对于王颖而言,最开心、最满足的时刻便是在编辑们发出“稿子已经上网了!”的时候。她回忆道:“点进网址,看见‘作者’那一栏里出现的‘王颖’二字,我突然意识到,那些蹲点采访的身影、反复改稿的深夜,都有其价值可言。”

从校园记者到校园学生,记者们用字句记录着校园的点滴,也被这些文字所铭记。而在王有为看来,这些“在线”的媒体新闻是过去的她对现在的自己的提醒。她常常回顾自己的新闻作品,以反思过程中的不足,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杨钰灿也表示自己会不时翻看自己往日的作品,重温当时耕耘稿件的点点滴滴,在那些修改的痕迹中体味自己作为“华师的一棵树”扎根华师、见证发展、获得滋养的过程。

在线记录,记者成长

“在线记录了我的成长。”回顾自己2024年的“在线”时光,记者们不约而同地说道。

随笔作为在线记者们的“练兵场”承载了许多珍贵的回忆。上百篇的稿件之中,寄托了记者们对于生活的感悟与理解。第一次不远千里坐上离家的列车,来到华师,邹思逸深深被那抹葱翠的绿所吸引,将其付诸笔墨;第一次在华师迎接冬日的到来,陈贝贝欣然赴这一美的邀约,银杏飞舞,熠熠生辉,令她于那片灿烂的金黄中流连忘返。在随笔这个平台上,记者们既以个性化的视角表达着自己的声音,也以大众化的眼光观照着大学的生活。

“传达心中所想,记录既是珍藏。”对于于继泓而言,他最享受的还是随笔的写作,因为随笔能够“反映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董娱辰则认为,在构思这些稿件的选题时,她“看到了不同时间段大学生的烦恼和快乐”,感受到了“校园的人间烟火气、学生的生命力”,她感受的不仅是自己的体验,更是华师的脉搏。

这些记录生活的稿件背后饱含着丰富的改稿回忆:或是六次修改后的“心累”与疲惫;或是实在想不出标题时的痛苦与纠结……当然,改稿时也不然少不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师徒互动。或是撰写采访内容时误写了一句“记者注意到”,面对来自师父的“质问”,交出一句令人忍俊不禁的“我是察言观色的记者”;或是写作时的前言不搭后语换来师父的一句“你还清醒吗”。

师徒之间的羁绊在改稿的点滴中展开。刘翠蝶感慨自己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师父的引路。她的师父杨钰灿“如春水般”滋润着、爱护着她,引导她不断精进文笔、琢磨字句。即使是“满江红”的批注返稿,也可以在师父的耐心提点和反复打磨中“脱胎换骨”。每每回头翻看这些作品,她总充满成就感。

李辉煌自陈他编辑的第一篇就是自己徒弟王有为的随笔《浓浓春意,心自欢喜》。初生牛犊,他生怕编辑出了什么问题,来回修磨了五六版后才上网,忐忑之余也为自己后来的编辑之路做了坚实的铺垫。他说:“正是这篇随笔让我逐渐有了作为编辑的信心。”

相比于随笔对记者自我的关注,特稿和“华师一课”则将目光落在华师之“大我”。2024年度,在线记者们从生活到课堂,特稿和“华师一课”深入到大学生的心理,展现华师校园的特色风采,呈现专属大学生的独特日常,总共完成了39篇原创选题撰写和2篇“华师一课”的报道,这些深度报道作为在线的“招牌菜”,凝结了记者们对校园生活的洞察和探索。

但大稿子的写作却不容易,从选题发掘到采访落实再到成稿,一篇稿件需要投入很多心血和时间才能“上线”,而仅是报选题而言便难倒了许多人。刚成为记者的一段时间里,白书文因为选题被筛太多而在讨论的环节“没什么存在感”,看着学长学姐报的选题只能干着急。为了绞尽脑汁报上好的选题,白书文更加关注各种社交平台,期望借此发现报选题的“蛛丝马迹”来。而在这样的不断努力下,他也成功打磨出自己的第一个特稿选题——《学海双桨:大学生的辅修探索》。

选题“能手”王有为也表示自己曾因选题而被拒之“特稿”门外,但她却“越挫越勇”,悉心留意选题会上的每一个话题和讨论,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特稿选题小窍门”。朋友圈、养生餐、年终总结……她尽力挖掘华师学子生活的碎片光芒,将光影聚于同学们的心灵世界和大小生活。

跨过选题难关,记者们随即迎来采访任务。仅在纸面上构思,无法撑起有温度、有深度的华师故事。在“华师一课”的专题编写中,记者们就深入课堂,在与师生的交流中,感知华师的人文关怀与教育精神。于继泓参与采写的文章《想当语文老师?华师这堂课全是干货!》是今年“华师一课”阅读量最高的稿件。回忆写作细节,他表示,自己在课堂中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们在师范生技能培训中的“双向奔赴”,也努力用生动鲜活的表达与这个干货满满的课堂“双向奔赴”。

舞龙课向来是同学们口口相传的“神仙体育课”,趁着“华师一课”的选题,董娱辰亲身体验、深入采访,深感这门好课每一处设计的良苦用心,“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老师、学院及学校的深层考虑”。《龙游桂子山!华师人,露一手!》一文发布媒体平台后,便有诸多学子在留言区为老师叫好。通过“华师一课”的平台,记者们用心感受、用心写作,让好课在线,让华师风采在线。

特稿是大工程,也是磨砺能力的铁砂石和见证成长的里程碑。回顾2024,许多记者都以特稿写作为坐标,衡量自己的专业能力与进步情况。作为特稿写作的“老手”,董娱辰自觉自己的成长受益于特稿,采访中不仅是采写能力的提升,更是透过他人之眼完善自我之思,“透过每一位受访者的回答中能感受他们的思考的,时常受益匪浅。”杜俊晓在特稿《一方梦场,一路成长》中记录下了自己热爱的戏剧,也让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魄力”但少被看到的受访对象被书写,因而成就感满满。“用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她表示,感觉到自己在写作中亲身体验文字记者身份,也一步步实现着自己最初的记者梦。

回望过去的2024年,有相遇有离别,有欢乐有彷徨,有遗憾更有展望,记者们纷纷留下了对未来的期许。或是“希望能够和大家多跑活动”的热望,或是对自己“多关注生活中有料的部分”的期许,或是“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的目标……

惠特曼曾言:“伟大的人类戏剧正在上演,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段诗篇。”在这片充满活力与梦想的校园之中亦是如此——一幕幕精彩绝伦的青春戏剧,如同绚烂的烟火,在桂子山上绚丽绽放。

在线的记者们希望矢志不渝地握着手中的笔,做时间的守望者,做故事的雕刻家,将青春的欢笑与泪水、挑战与成长,化作一篇篇灵动的文章,用赤诚热爱书写华师校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