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填平的沟壑

作者:张芸曦 编辑:白书文 发布日期: 2025-10-26

余华曾说:“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步入大学后,我对这句话有了自己的感受。于我而言,在这个崭新的起点线上,人与人并非在同一时刻起跑。

课堂上,总有些同学的思维格外活跃,他们的话语如春溪破冰,清亮地流过每个人的耳际;我却常常在知识的迷雾中跋涉,每一个定理都需反复摩挲,方能窥见其轮廓。军训场上,有人身姿矫健,举手投足带着与生俱来的韵律;我的肢体却像晚秋的树枝,每一个转身都听见生涩的声响。

差距如同无形的沟壑,让我看见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正是在这片喧嚷之中,我反而清晰地听见了自己——那一声在热闹包裹下,格外真切的、属于自我的孤音。

起初,当我凝视这沟壑时,它深邃的谷底让我觉得难以逾越。我羡慕别人脱口成章的实力,更憧憬拥有上台发言的勇气。我像一个笨拙的摹画者,站在别人的杰作旁,迟迟不敢落下属于自己的第一笔。夜色深沉时,我也会对着窗外的灯火发呆,任自卑如藤蔓般悄悄爬满心墙。

然而,当我看久了这沟壑后竟也不觉谷底之险。在无数次痛苦的思索后,我终于想通,差距本不会让人难受,真正让我们内心波澜起伏的,其实是我们直面差距的态度。那一次次的将自身与他者进行比较并自我否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微妙的自我暴力。我们想要用别人的模具雕刻自己的模样,这本身就是荒诞的。

山有脉,水有纹,大地有其起伏的韵律。沟壑纵横处,反而成就了山水的魂魄。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差距本就不是不见底的深渊,相反,它为我们体现了生命无限的张力,展现了生命无数种可能。它让我们从舒适的同温层中惊醒,痛苦地、却也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的边界和更加广阔的世界。我知道我唱不出那般清亮的曲调,画不出那样丰富的色彩,跑不出那样飞快的速度——但正是这“差距”,像一位严苛的雕塑家,一刀一刀地凿去了我身上那些虚妄的、属于他人的可能,从而让我“我之所以为我”的粗粝原型,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

如今,沟壑依然在那里,静默如初。但它不再是隔阂,而是为我的人生画卷增添了深邃的景深。我学会了在自己的时区里漫步,欣赏沿途独特的风景。晨光中读书,暮色里沉思,每一步都踏实而从容。

这世上的路有千万条,我们何必都要挤在同一座桥上?正如山川因沟壑而显其壮美,生命因差异而见其深邃。当我终于懂得欣赏这种参差多态的美,才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不安的差距,早已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在生命的山谷中,淙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