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见习小记

作者:王佳申 编辑:董娱辰 发布日期: 2025-08-26

当我再次踏进那扇熟悉的大门,盛夏的日光热烈地铺满校园,目光掠过教学楼的窗棂,恍惚间便越过了数年光阴。曾经回荡在校园里的上课铃声,如今再响起时,我才猛然发觉——自己再也不用攥着课本匆匆跑回教室了。

“老师好!”一声爽朗的问好突然传来,我愣了两秒才回过神,转身看向那个笑着挥手的学生。指尖触到夹在臂弯里的课本、教案,还有那支崭新的翻页笔,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一次,我是以实习教师的身份,走进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

从前作为学生,我深知学习的不易。可当身份切换成教师,我却一时手足无措。

实习第二天,指导老师就向我下了任务,“下周五你讲一节正课吧,锻炼一下。”话音落下的瞬间,无数担忧涌上心头:学生们会配合我吗?我可以从容应对一切情况吗?满心焦虑的我,下意识地委婉拒绝了。指导老师却对我充满信心,一个劲儿地鼓励我走上讲台,甚至放心地将两个班的课都交给我来上。看着老师信任的眼神,我忽然懂了,这份任务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对学生的一份担当。

起初,我对“如何备课”一无所知。我先打开学科网寻找范例,在小红书上寻找经验贴,模仿别人的思路设计了一堂课,又将要讲的内容记在了书本上。可到了试讲环节,问题全暴露了:写好的内容记不住,也不会使用串讲用语。课堂内容干巴巴的,没有亮点。我盯着课本上的文字发呆,心里满是困惑:到底要怎样准备,才能让学生在这四十分钟的课堂里感到充实?

带着疑惑,我走进一位资深教师的课堂,悄悄坐在后面听课。令我惊讶的是,这位老师讲新课时,手里只拿着一本课本,就将一堂课讲得如此生动。直到打铃,我才意识到这节课要结束了。那时,我发现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课堂。我赶忙站在教室门口等老师,向她倾诉了自己备课的困惑。老师告诉我:“这首词写得很美,你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美在哪里,而不是将重心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上。”这句话打破了我对中学课堂的刻板印象,我意识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更要明白语文教育的意义。那天回去后,我重新翻开课本,把之前模仿来的设计全部推翻。这次我抛弃那些特意设计的知识内容,思考如何将诗词中的美讲出来。我将课堂分成三个板块,从知人论世到内容分析,再到情景总结,深入剖析诗词内容,终于形成了我自己的课堂,也找到了语文教学该有的方向。

作为“教师小白”,那一周里,我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备课中。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试讲,反复打磨,我希望以最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能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一点,让学生们真正走进诗词里感受意境。

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这段见习经历让我第一次明白了“教学是一种责任”——语文学科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在传播文化。这也是我此次见习最大的收获。讲解一道题、讲授一个知识点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将学生带入文本之中、理解文本的意蕴才是教学的根本。

上一篇: 不必握紧的时光
下一篇: 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