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大学生沉迷于刷短视频,追剧和打游戏,对读书却兴致索然,有时甚至连完成作业所需阅读的书籍也依赖“五分钟看完xx”这类解说,或借助AI获取答案。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娱乐冲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短视频平台上,用户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获取大量信息,而这种即时性的满足,让很多人难以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文字。短视频凭借精准的算法推送,往往能在 15 秒内牢牢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其强烈的视觉冲击,与长期沉浸式的阅读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好比吃惯了甜食的孩子,很难再对平淡的白开水产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快餐式”娱乐,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功利性观念也使得阅读的范围变得狭窄。许多同学认为阅读与专业无关的内容是浪费时间。这种思维的产生,源于对社会竞争的焦虑。大家都希望通过大学生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如果一味地追求“所得利益”,阅读就失去了它原本纯粹的意义。试想,当文学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哲学被视为“就业无帮助”,我们是否正在用短视的目光丈量思想的深度?
此外,繁杂的信息也让人在选择书籍时无所适从。网络上书籍的质量良莠不齐,挑选一本真正值得阅读的书变得愈发困难。豆瓣评分、知乎书单、小红书推荐……这些由算法推送的“热门好书”,常常沦为吸引流量的工具。很多人按照这些推荐选择书籍后,却未能获得预期的阅读体验,几次尝试失败后,便干脆放弃了阅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加以改善。
拓宽阅读视野是首要之举。阅读不应局限于所谓“有用”的范畴,那些看似休闲的书籍,同样能激发我们的思维活力。不妨从“茅盾文学奖”等获奖作品中寻找兴趣点,把读书当作一种放松身心的消遣方式。当我们沉浸其中,便会发现,书中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远比屏幕上的碎片化信息宏大得多。
循序渐进地培养阅读习惯至关重要。以自身兴趣作为选书的首要标准,每天抽出 15 分钟,阅读轻松有趣的书籍。然后就像健身需要从轻重量的训练开始一样,可以逐步增加阅读时间和书籍种类。
从简单的步骤切入,是打开阅读大门的突破口。当某个作品的解说引起了你的兴趣时,不妨抽出时间去阅读原著。哪怕一开始只是囫囵吞枣地浏览,但只要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阅读其实并不难。
读书并非一项任务,而是为个人成长赋能的重要途径。广泛阅读不仅能深化我们的思考,还能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为自己开辟一片宁静的精神天地。别让算法主导你的选择,重新找回阅读的乐趣吧,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被遗忘的耐心,终将在书页间重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