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成为校园记者的第二年,在运动会、学术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场,我的身影活跃在校园活动的前线……这一年,我对“记者”这个身份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忆我与在线的2024,浮现出来的,是思想与生活碰撞出的选题灵感,是一次又一次打磨修改的稿件成品,也是在老师、同学身上学到的新知新事。诚如郝老师在例会上说的,“无论时间早晚,成长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我就在这些大小经历中不断成长着。
《想当语文老师?华师这堂课全是“干货”》是我这一年度里印象最深的稿件。参与华师一课“中学语文名篇选讲”的写作,于我而言,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从最初完成采访提纲,到正式采访,再到整理采访资料,最后完成稿件……摸索与尝试成了那个阶段的常态。虽困难重重,但我从未放弃。
万事开头难。为了解“华师一课”系列推送的行文逻辑,我便想从往期推送中寻找灵感,根据以往稿件的内容琢磨背后的采访问题,将其一一列出。然而,尽管做了自以为充足的准备,但仍错误百出。采访提纲太空泛、强行拔高……郝老师将这些谬误一一指出,同时向我传授了许多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注意事项。和老师在办公室的这接近一个小时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将老师提到的注意事项记录在本,一眼扫去,密密麻麻的重点让当时还是实习记者的我忽然觉得,犯错误未必是件坏事。看着自己修改过的采访提纲和整理的笔记,即使过程曲折,心中却被成就感溢满,我也更加坚定了对“校园记者”这一身份的热爱。
在作为实习记者的时间里,我的“在线”关键词是求索与学习。在对每一篇稿件的不断打磨、对每一次写作方式的不断求索中,一篇篇稿件组成了我的成长轨迹。而到了下半年,我成为了正式记者,成长的足迹也悄然改变。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在反思每一次稿件时,我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交流与感悟则成为了我的“在线”关键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青班来校调研》是我在成为正式记者后写的第一篇稿件。查阅相关信息、浏览往期稿件……这些流程让我既陌生又熟悉。在这一年里,我将这些流程重复了十几遍,但第一次带着新记者完成稿件时,内心仍然矛盾重重:这个事情我到底要不要提醒?如果人家知道,那就显得很多余;但如果不提醒,是否有些不负责?
看着老师批注过的稿件,我把稿件涉及到的“新闻写作注意事项”写满了一张A4纸,也学着自己师父的语气和实习记者交流这篇稿件存在的问题。我和新记者交流着,在一问一答间,我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经验,传给了新记者。有了这一次经历后,后来的运动会、人物稿等很多次稿件写作中,我都尝试着去主动和新记者交流和沟通。成长,就在每次的“交流会”中发生。
这一年里,“成长”似乎成为了永恒的关键词。一次次修改的稿件、总结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经验、键盘的旋律,都是我成长的路径。我希望我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向与“在线”的2025,续写我与“在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