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在华大在线工作的第二年,也是我成长最多、收获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来,我不仅在学长姐和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自己的问题,提升文字采编能力,而且还和诸多伙伴一起合作,顺利完成了很多质量尚佳的稿件。这一年,我自己真正成为了一名带领别人的“师父”,既为帮助新人而感到充实和快乐,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之沉重。在不断探索的这一段旅程中,我从部门的各个方面得到成长,在耕耘自身心田的同时,也从伙伴们那里源源不断地获赠甘霖。因为有大家的鼓励和启发,我才能走得更远。
2024年上半年,是我逐渐踏出舒适圈,接受锤炼的开始。我参与了杨钰灿学姐的“读书日”特稿和温竹青学姐的“作业也是作品”特稿,并且第一次在例会上详细地阐述了特稿的思路。此后在两位学姐的指导下,我在写作过程中逐渐熟悉特稿写作的流程,对这一类稿件的思路设计、用语规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到现场活动之中,通过和其他部门的合作报道,提升了自己的采写能力。在佑铭的夜,我带着几位学弟学妹,穿梭在操场的歌声、灯光和人流之中,到处寻找采访对象。虽然我起初采访到的素材不合规范,幸好后来的补采还算顺利;虽然我忘记在汇总的稿件上署上大家的名字,幸好在学姐的帮助下,没有出现严重的差错。当时间来到初夏,我在师父的带领下,又来到佑铭操场上,记录2020级全体师生毕业合影的温暖时刻,并走近2020级辩论队,聆听他们对四年大学生活兴奋而温情的讲述。点缀着夏日暖阳的文字在脑海中徐徐流动,又在紧张的采写时间里汇成官微的专题报道。我还跟着老师来到学生社区,和十几位毕业生代表一同与校长近距离接触。不过我们撰写的新闻稿不尽如人意,在老师的多次修订下才得以过关。老师叮嘱我们仔细学习这篇稿件,牢记新闻稿的行文规范。新闻稿需要严谨、精简的用语,一字一句都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我认为自己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多多磨练。
除此之外,在上半年我也初次体验到“为人师”的滋味。第一次主持部门悦生活培训,第一次当师父,第一次上网编辑稿件……我的心中自然会有一些紧张,但是在新记者的支持下,我也逐渐适应了从实习记者向正式记者的身份转变。我的第一个徒弟王有为给予了我很多关心和支持,对待稿件的态度也十分认真。她的第一篇悦生活,主题为春日。初次编辑,我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修订,对文中一些地方的修改想法并不是很确定,但是在和王有为的讨论以及多次修改之中,我逐渐找到了感觉,最终上网的文章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当然我相信,有为在这样的修改过程中,一定也收获不少。
2024下半年,更多挑战来临,但我也从中得到了许多锻炼能力的机遇。我参与到更多特稿的写作之中,探究小红书这一大学生的发声平台,分析朋友圈映照的自我镜像,在“记者节”回顾华师记者的奋斗故事,思索辅修之路对大学生的成长意义;我深度参与校园活动,欣赏图书馆前演绎的校史红歌,带着新记者奔走在运动会的跑道与绿茵之间,还激动地走进佑铭体育馆,现场观看奥运健儿与华师师生的亲切互动,最终在老师的修改下完成撰稿任务,体会到活动报道的不易;我也深入部门建设,在团队合作中肩负起一份担当,主持秋招的悦生活培训,修改一批新人的悦生活作业,负责起记者团年会的节目,收获了更加亲密的关系。我逐渐意识到,华大在线不仅给予我流畅的文笔和成熟的思维,更赋予了我大学青春的亮丽色彩,让我在某一瞬间体会到成长的幸福,如同雨后冒头的春笋,突破了坚硬的岩石,打破了自我的局限。
这一年,我很感谢老师、师父还有诸多伙伴,对我一路成长的帮助和认可,但是我明白自己还存在很多能力上的不足。2025年已经来临,我希望在新的学期、新的征程,继续向上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不辜负部门的培养和自己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