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叶落尽时,方知岁月有痕。”站在2024年的尾声回望,这一年的时光像图书馆旧书页间的折痕,藏着无数细碎的挣扎与顿悟。若能与年初的自己对话,我或许会轻拍她的肩:“别怕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与稿子“博弈”的深夜
大二的课表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看着密密麻麻的课程,我那想要多跑活动的心便凉了半截,从而也更加珍惜不多的写稿机会。
抱着电脑从活动现场返回中心,看着自己在本子上速记的一些流程与要点,我点开手机里的录音记录,第一次对将近一个小时的录音产生了恐惧。从未想到没课的傍晚自己会泡在教室,咖啡渍在草稿纸上晕开,像极了几篇正等着梳理的采访稿件。直到某个凌晨改稿,突然一个瞬间,我想到了对这一切更好的用词——原来所谓突破,不过是把“做不到”揉碎成“再试一次”。官网上一篇篇发布的稿件,是我写给在线最笨拙的情书。
在键盘上栽种星辰
如今接到特稿时,我比新手时期多了几分从容,梳理、拆解、提纲、采访……在键盘上敲下的每一个字都没有被辜负。同采访对象从尴尬拘束到敞开心扉,笑声漫过窗台,我忽然觉得,所有的筹备都值得。
跑较大型活动时,老师的叮嘱、学姐的帮助总是让我觉得自己需要提升的还有很多;选题会上再三斟酌的内容,表达自己的声音的同时也一定有所考量,那一刻我突然懂得:自己笔下的每个标点,都可能掀起蝴蝶效应的风。
在追问与被追问之间
举着手机录音的手在冷空气中微微发抖,在面对优秀的采访对象时,我总是会有点紧张。“好问题比标准答案珍贵”,怎样提问、如何扩展,我逼迫着自己去了解更多、去挖掘出采访问题之外的故事。从老实按照采访提纲来到可以自己思考后发出一些追问,成为记者的这条路,我正在前行。或许新闻从来不止于记录,当我们把话筒递给他人时,也意外听见了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
“这样表述会不会不太通畅呀?”“这里改为xx是不是更好点?”写稿到凌晨一点,光标在屏幕上明明灭灭。当我把一段话反复打磨,删掉众多单调的形容和略显浮夸的修辞,将其替换为一些真实的细节陈述,突然理解何为“有温度”——不是写出惊雷之语,而是让每个字都带着“人情味”。
在镜像中看见来路
收到“师徒制”名单时,我对着“师父”的称谓恍惚良久。看到学妹交来的好几篇稿件,那积极热情的态度让我不禁想到了当初的自己。
青涩但很真实,当我在初稿中敲下红色批注时,忽然想起自己当初被修改了好几次的稿件。原来真正的“师父”,不是教人避开所有弯路,而是告诉后来者:你看,当年我也曾在此处跌倒,但前方的光很美。
站在岁末的渡口,桂子山的银杏黄了又落。那些在中心值班改稿的日夜、那些每周准时召开的例会、那些自己笔下写出的稿件,都成了生长在记忆中的年轮。
2025年的风已捎来远处的潮声,我知道,要去往所有值得奔赴的远方,都需要先学会与眼前的泥泞温柔相处。
愿新岁的我们,继续在裂缝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