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之画,心之感悟
作者:胡文迪编辑:熊月晗
发布日期 2022-10-30 17:55:34

三尺讲台,一根粉笔为学生书写世间万般。这是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来,我遇到了各色各样的老师,上了无数堂课。这些课沉淀在我的内心,丰富了我的知识。我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也学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

这次微课比赛给予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进入课堂的机会。在备课的时候,我发现一堂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远比我想象的多。我不仅需要备课写稿,还需要制作PPT,思考PPT的排版,以及考虑自己的教态和语言的丰富性。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思考过的,毕竟在此之前我的身份是,并且只是学生。那时我要做的就是认真听讲,再无其他。

作为一名美术学专业的师范生,我选择的微课主题是一幅画——南宋画家马远的《十二水图》。那是十二张描绘水的画作拼合而成的长卷,它很特别,在我心里比其他中国山水画都要特别。中国的山水画总是山不离水、水不离山,二者紧密相连,传达出中国文人含蓄的情调。但这幅画不同,这幅画中只有水。水从前总是画面的背景,而在这幅画中,水就是主角。这让它与其他的中国山水画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看完十二张水图,就仿佛看完了中国辽阔疆土的水。长江浩荡,黄河汹涌,沧海浪滚,湖水细细,有静有动,有虚有实。这就是为什么后人评价作者马远这幅画“曲尽水态”的原因。只要你看过一遍《十二水图》,就绝对不会忘记。我非常喜欢这十二张画,并将这份喜爱与热情深深融入课堂的讲解中。我一直觉得,讲课是需要热情的。

收集材料的过程其实不难,难的是筛选材料。《十二水图》是一幅千古流传的名画,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在研究这幅画,挖掘其中的内涵,因此关于《十二水图》的参考文献很多,收集起来并不难。但是微课的时间只有八分钟,我不可能把搜集的众多材料都塞进去,而必须提炼出一个更好的内容。提炼的过程虽然不易,但我十分享受。在此过程中,我看到了靖康之耻的悲凉,望见了宋徽宗对绘画的贡献,了解了恭圣杨皇后传奇的一生,体悟了杨家人上善若水的处世之道。备课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除了这幅画,我还学习了很多当年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当然微课比赛的评委是不会把目光局限在内容上的,他们考核的是教师的综合能力。比如课堂的导入,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等等,这些都会纳入考核标准。我在学习优秀微课的时候也颇有感悟。

课堂的第一步是导入。我所欣赏过的优秀微课都会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比如说《平面图形创意设计》和《指墨游戏》都采用小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前者是“每人只能在一幅画三笔就要传给另一个人画”,后者是“用手沾墨水在宣纸上画画”。

板书是课堂的重点之一。我曾经以为板书是不重要的,是可以被PPT这种新的教学工具所取代的。但在欣赏全国优秀微课大赛一等奖的课程视频后,我发现我大错特错。板书,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它可以将课程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直观地呈现出来。在《北京四合院》这个全国优秀课程中,授课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在黑板上画出整个四合院的俯视图。

教具的创新更使人耳目一新。在《书籍装帧设计》这个全国优秀课程中,徐军老师把书作为教具,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不同装帧的书籍,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体会到书籍装帧设计的魅力所在。他对教具的灵活使用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我在课前进行了相当充足的准备,但实际讲课的效果并不如我期待中的好,这不禁让我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叹。所以今后我要不断地练习,还要向优秀的微课讲师学习。厚积薄发,脚踏实地。就像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