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为何遭遇票房“滑铁卢”?
作者:廖述云编辑:王珏
发布日期 2016-02-26 21:38:00

文\廖姝云

2016年1月7日,《舌尖上的中国》团队打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上映,结果票房惨淡,共投资1200万,总票房不到200万。

但这并非是影片本身品质下滑所导致。截至2月22日,据豆瓣统计,《舌尖上的新年》评分高达8.5分,高于53%的纪录片。这说明制作团队交出了一份令大众满意的作品。

那么影片为什么会遭遇票房“滑铁卢”呢?首先,笔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在内容上始终存在“硬伤”。

从前两季到《舌尖上的新年》,结构上皆采取碎片化叙事,记录了全国各地在春节期间所特有的美食,团队将美食拍摄得令人垂涎欲滴,亦不乏对拍摄对象的关怀。比如,影片开头,一对留守乡下的老人,彼此间的絮叨,拍摄得温情脉脉。但是,正因为影片所记录的人和事太多,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只是浮光掠影。可以说,真正给观众留下印象的是食物,而不是人。当人和食物分割开后,影片也就失去了纪录片本应具有的引人深思的魅力。这样的影片,看上一两次,倒还可以,但反复数次后未免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其次,商业化失败是影片票房惨淡的主要原因。

纪录片在中国本来就是“小众市场”。国内至今票房最高的纪录片是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海洋》,共获得了2689万元人民币的中国票房。然而它的总投资是3.5亿元人民币,如果仅靠中国的票房,是远远不能回本的。

类似于《海洋》《舌尖上的新年》的纪录片还有很多,它们大都“叫好不叫座”。这和观众的观看习惯是有关系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前两季均在电视和网络平台上免费播放,观众还没有形成买票进影院看纪录片的习惯。

此外,电影的上映时间正值贺岁档,竞争激烈。排片量就成了一部电影能否取得好票房的关键。根据猫眼电影的统计数据,《舌尖上的新年》上映首日的院线排片占比约为2.7%,之后便一路走低,8天后各大影院已难觅其踪影。而在《舌尖上的新年》上映当天,《唐人街探案》已上映8天,排片占比为24.6%。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观众想看也会因为场次太少而受影响。

电影上映后,影片艺术总监陈晓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舌尖上的新年》是个小成本电影,没花很多经费做宣传。这样的票房结果我们只能 ‘认命’”。宣传需要成本,但纪录片的盈利模式尚不健全,不能给投资方以信心,创作者自然难以得到投资。成本不够,宣传更是跟不上,在票房上又怎能和商业资本雄厚的国产大片比肩呢?

我们应该承认,《舌尖上的新年》是一部在及格线以上的纪录片。但它生不逢时,观众、院线、投资方对纪录片并不买账,最终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惨遭倾轧。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