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良荣:供给侧改革同样适用于新闻领域
作者:胡碧莹 武颖编辑:蒋孟夏
发布日期 2017-03-29 13:12:00

华大在线讯(见习记者 胡碧莹 武颖)李良荣是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致力于新闻学、宣传学、传播学的研究,以新闻理论见长。他写出建国后第一本《新闻学概论》,成为国家教委的指导教材,被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新闻专业选为教材。

3月25日,李良荣教授做客我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讲座后,华大在线记者与李良荣进行了对话,他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媒体当前的状况及传统媒体的出路等问题。

华大在线:当今时代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冲击比较大,很大部分原因是它的部分功能正被新媒体取代,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李良荣:以报纸为例,和国外相比,中国的报业呈现断崖式发展,我们应深入探讨新媒体冲击所带来的影响。美国的电视节目转型就给出了很好的范例,他们的电视从传统媒体转为众媒体集汇各种数据,使得美国群众在今天依旧热衷于观看电视。所以传统媒体应转型转向“融媒体”,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华大在线:那认为传统媒体的衰落,是否也存在受众自身的原因呢?

李良荣:受众的变化使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是很大的。中产阶级快速崛起并且成为各大资本运营的咨询网站的主要受众。这一阶级有着五种基本特征即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高承担和高焦虑。他们成为网络主力军的同时促生着舆论的新生态,使舆论变得多元而不再仅仅依靠传统媒体,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华大在线:您认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出路是什么呢?

李良荣:我认为像报纸之类的传统媒体还是有市场的,因为它们可以提供对我们国家很重要的、高质量的新闻,但是现在报纸太多,报纸市场已经饱和,我还是提倡一城一报。我们的传统媒体要继续发展,就要将信息汇集起来,转型成融媒体。至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我认为应该去产能化。供给侧改革不仅对经济有用,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新闻领域,我们应该提供更高质量、更有品位的新闻。

华大在线:能否理解为传统媒体应该将现有的资源整合起来,以统一身份发表文章呢?

李良荣:资源是需要整合的,但不是以统一身份,而是将现有的数量减少。其实我们的报纸和电视频道都是供给过多的。一个地方台有十几个频道,一个人数不过几十万的城市,有将近二十份报纸,这合理吗?频道太多导致内容很多都是重复的,中国现有的频道有2300多家,比美国、日本和欧盟加起来还要多,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这些传统媒体得减到现在的一成左右的数量,才是合理的。这时候,一个地区的信息资源是相对集中的。传统媒体也可以作为一个类似新媒体的信息汇集库,这时候它就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了。国家现在也意识到这样的现状,但改革最大的困难是这些传统媒体从业者如何安排。

华大在线:您认为媒体发展最根本的立足点是什么?

李良荣:媒体具有宣传功能,它可以被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但要生存下去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关注公众所关注的东西,理解公众的焦虑,保障他们的安全,维持社会的稳定。比如公众对食品安全、对环境问题、对社会教育等问题的关注都该引起媒体的注意。媒体要真正关注社会,关注人民,而不是采取一种空洞的态度或制造话语和噱头、哗众取宠地讨好广告商。在媒体市场化的情况下,公众利益始终是媒体发展最根本的立足点。

华大在线:媒体在发展中应当如何引导受众呢?

李良荣:媒体引导受众最重要的是议程设置。当今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大大下降,受众不像以前那么关心媒体关心的东西。媒体想要吸引受众就要改变议程设置,让大家对媒体所讲的东西感兴趣。从传统媒体来说,当今最大问题就是对社会关注的问题敏感性不强。你关注你的,我关注我的,像去年雷洋事件,主流媒体一声不吭,这就糟糕了。

华大在线:我们了解到您现在正致力于中国新闻改革这一领域,您认为中国新闻改革中最应该改革和最不应该动摇的是什么呢?

李良荣:新闻改革,怎么改,它都是新闻。对于社会的责任,关注公众所关注的、着眼公共的利益,保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这就是怎么改都不能动摇的东西。而要改革的,应该是所有制。目前我国传播新生态的表现之一就是传播所有制的变化,出现了混合所有制。这样的制度使整个传媒系统更加具有活力,更加符合已成为网络主力军的新一代人的需求。

华大在线:您认为媒体人应该怎样适应当今的媒体新形势呢?

李良荣:媒体人要有自己的主见,深入地专业地采访,这是媒体人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差的年代;是最有机会的年代,也是最有挑战的年代。适应形势要因人而异,中年人会面临最艰难的选择,不确定自己未来的路。这个社会需要写手,不管哪个行业都需要,所以30岁左右比较成熟的,可以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跳出传媒业,转向新媒体。而现在20多岁这一代,他们是新媒体的“原住民”,他们和新媒体一起成长,任何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自然的事情,马上就适应了。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