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实践队:探索“百丈河”发展的内外两重动力
作者:张野溪 贾鑫 郝雅馨编辑:闫晨雨
发布日期 2018-05-25 19:48:22

鄂皖两省交界处,有一个名为“百丈河”的村子,它属于英山县,四面环山,曲折的山路经常被罩上“雾气”,开车前往其所在的乡镇政府驻地尚需要半个多小时。近年来,随着村子特色产业的发展及基础设施的完善,摘掉了“特困村”的帽子,先后获得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全国生态家园”的称号。

穿梭在百丈河的大片茶园和交错的梯田之间,走访调研的是我校青禾实践队。青禾,就是青色的禾苗,有生机、有活力。”2013年7月,为响应“青年到基层锻炼、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的号召,青禾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孙梦霖及队长段华丽的带领下成立。他们自成立起的每年暑假都赴那里开展社会实践,也就这样踩到了百丈河村“转型的尾巴”。

“对于成长,个人命运是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的。”2013年,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王晓东在百丈河下乡调研时结识了青禾社会实践队,与其进行了数次书信往来。王晓东在2018年4月的回信中为团队写下了三条寄语: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是需要坚持的,坚持是成就梦想的途径。现任队长牛静收到回信后,十分激动地说:“王省长是青禾很特别的大家长,陪伴我们走过5年,见证了青禾的发展。他的勉励是团队的精神食粮,也让我认识到任重道远,我还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把队伍建设得更好。”

(图为青禾实践队与王晓东副省长的合影)

五年来,青禾不断地丰富在百丈河村社会实践的内容。团队结合国家政策深入探索新农村建设,走访村庄了解百丈河村的精准扶贫工作与安全问题;还将视角聚焦到村内的教育上,开设了一系列视野拓展课程以增强学生素质。在与百丈河的亲密接触中,队员们触摸到了村子的历史纹理,通过“调研”与“支教”的双管齐下,致力为百丈河的发展寻找“对内”“向外”的双重动力。

 

触摸百丈河的筋脉

英山,是青禾实践队首任队长段丽华的家乡,青禾在这里生根发芽。

“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把人民的话说出去。”踏上百丈河的土地,队员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全国人大代表、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她带着十足的干劲儿,在座谈会上梳理村子的历史,将百丈河的筋脉一点点呈现出来。也在是王金初的帮助下,青禾与当地扶贫队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共同调研百丈河的产业发展情况。

令队员们想不到的是,语言沟通竟成了调研中最大的困难。因村中的老一辈与外界接触较少,村里大多使用方言交流。但村民们的热情好客,大大打消了队员们的担心。“进入一家农户的时候,一位老爷爷一直跟我们重复一句话,因为语言难以辨别,我们原以为是不欢迎我们的叨扰。”但当队员张东慧明白了老人是希望成员们品尝他自家种的茶叶时,她的心一下子被这种淳朴与善良打动了。

有时,翻译官的角色由村子里上过学的小孩来担任。2017年暑假,一个小女孩刚从初中毕业,她总是与实践队同行调研。张东慧在实践手记中写道:“她帮我们找路,帮我们翻译,还与我们分享珍贵的小零食,竭力地热情帮助我们。”因当时百丈河的天气比较恶劣,队员们只好在暴晒下考察,或在暴雨停后就立刻出发。令人感动的是,即便是裤脚被泥水沾湿,鞋子进了水,这个小姑娘仍主动帮助团队分发问卷。

实践队通过调研,获取了大量关于贫困户的最新数据,对贫困户现状、产业扶贫的成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青禾实践队员邓雨梦通过对村妇女主任胡星星的采访了解到,百丈河村2017年贫困户为88户,贫困人口247人,脱贫标准是年人均收入为3460元。

青禾的调研报告每年都会上报给英山县人民政府,为政府在扶贫方面做出的决策提供可资参考的辅助材料。在2017年对精准扶贫、农村安全和农村教育三个主题进行调研后,团队为“百丈河”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他们希望政府可以深化扶贫政策、采用多样化的扶贫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精准扶贫,制定夜间安全预防措施。青禾还特别关注百丈河的教育,他们搜集、整理了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多方想法,邀请了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师生来指导,使调研报告更专业化、体系化。

“饭菜合不合口味?需要换吗?”青禾在百丈河扎根期间,做饭阿姨的细心照料让队员们十分感动。对青禾来说,为其8天的社会实践让他们真正懂得了百丈河村,特别是村民们淳朴的感情让队员们难以割舍。牛静介绍,2018年招新后的实践队,仍有9位成员选择了坚守,再一次前往“百丈河”。

“王书记不怕吃苦,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村民谋福祉。”牛静起初怀着对人大代表的仰慕与王金初接触,在熟络了之后她发现,“书记就像家里面的很亲切的、值得我们作为榜样学习的老奶奶”。

在2017年青禾调研实践的最后一天,帮青禾发放问卷的小姑娘跟张东慧约定:“我会走出这个县,去武汉找你。”

推开世界的窗

“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安静,有自然之美。”牛静说道。

大别山深处的偏僻位置保留了青山绿水的原始之美,也阻挡了外界“信息爆炸”对“百丈河”的打扰。村民们仍在使用键盘按键手机,娱乐消遣的电视还停留在“台式机”阶段,“唯二”的两台“高科技”电脑也只放在村委办公的地方。他们安静地生活,但对外界信息的了解还十分少。

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专注学习的样子,使队员们意识到为他们“推开一扇窗”的必要性。2017年暑假,实践队将招收的30多个小学生分成大、小(三年级以下)两个班,本着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设置了如手工、绘画、舞蹈等趣味性高的素质课程。此外,团队还将放学前的时间段安排为自习课,利用此时间为学生辅导暑假作业。

“老师,你可以帮我再讲一次上节课的西方神话吗?”授课队员闫格格对这个小“调皮鬼”的表现十分激动,“他居然认真听课了,还进行了提问!”

在团队的第一次例会上,大家都对“杭哥”这个“调皮鬼”感到头疼,“他自己不听课就算了,还带头起哄扰乱课堂秩序”。对“杭哥”的“反转”,队员们有点摸不着头脑,所以常会试探性地点他来答题。“他会因为答对受表扬而脸红,会在困惑的时候去费心思考,也会因为不懂而害怕被点名。”在一点点相处过程中,牛静好像知道了“杭哥”反转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天性活泼的留守儿童来说,调皮捣蛋可能是渴望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关注。”

在队员与孩子们真诚相处的过程中,支教很快就进入了尾声。“短短的几天,真的能对孩子们有改变吗?除了支教,我们还可以给百丈河带去什么呢?”认识到村子在教育方面的落后,又结合我校“信息化”教育开展的实际,队员们与外国语学院的领导们进行了商讨,决定整合资源——在村小学建立智慧教室。

青禾教研组的队员们测量了教室的尺寸、统计了班级人数,并整理出了相关数据,外院的相关负责人也与此同时开辟校际间社会实践合作的新模式,联系到了武汉大学的爱心组织,希望能合力给村民带来便利的设施“记忆”。

目前,预计2018年完工的这间教室被称为“魔法教室”。双方希望借助音频、影像等多种呈现方式以及教室的媒体触屏等多种功能,为学知识的孩子们带来“童话里的魔法”,并进一步丰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希望借这一间教室试点,后期还会考虑将远程教学等方式融入进来。”牛静说。

支教为稚嫩的“花朵”注入了新鲜的养分,而其他文化活动则是实践队为了提高“养花匠”们的技术水平而开展的。晚饭后,青禾将广场舞带入了村子,进行广场舞教学活动。他们也开展了“妇女讲座”,将外界的信息与丰富的资源输送进来。

“老师,你要永远记得我们,以后还要再来看我们。”临行前,看着小朋友们写的纸条,队员们在哽咽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责任感。“能见证小朋友们成长,我们就已经很开心了。”

牛静介绍,青禾计划延长今年暑假社会实践的时间,来把支教这件事做的更长远、更有意义。

(图片来自青禾实践队)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