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区:纯粹的人声,叛逆的表达
作者:张野溪编辑:程佳维
发布日期 2018-05-26 23:42:22

文/张野溪

采访记者/蒋雪晗 金雨欣 郝文

“夜晚的无水泳池被圆筒灯光照亮,青年男女们围聚在一起‘k’歌。或曼妙或节奏鲜明的旋律与气流交织,音符四处冲撞,女主贝卡一段清亮的‘rap’引发了全员合音,他们一齐摇摆、前后律动。”在电影《完美音调》中,人声清唱阿卡贝拉的魅力被极致地展现了出来。

糅合在一起的多种音色与跳动的“beat”为剧中人物的青春增添了几分肆意。这种人声和声的形式也触动了屏幕另一端的刘士铭,“或许能组建一个类似的音乐团队?"当时的他正在读高中,因学业压力并没有找到机会来达成目标。

时间切换到2017年校桂子山音乐节的舞台上,我校音乐学院2016级本科生刘士铭与“21区”的六名成员一起登台演出,再一次将阿卡贝拉从“电影荧屏”带到“现实舞台”。他们风格迥异的曲风极具带入感,舞台上深邃的蓝色灯光、《贝加尔湖畔》空灵的乐音以及当日恰到好处的小雨,使观众“如临歌境”。另一首《爱什么稀罕》则十分俏皮,有爆发力的“B-BOX”带动了观众一起“震动”。“这是我最喜欢的表演之一。”刘士铭说。

以“小”见“大”玩音乐

从第一次“触电”到团队建成,因训练会对个人生活节奏产生一定的干扰,其间有很多人员进进出出。对于人员的变动,刘士铭表现得相对坦然,“我并没有太着急,玩音乐主要是‘玩’。自己一个人只能听,不能唱,但团队在一起会变得有趣很多。”他有时也会失望,但情绪好转后还是能“重整旗鼓”。

“我们就以武汉的区号021区(上海)来命名吧!”2017年3月,刘士铭等人开启了团队的4.0版,随着阿卡贝拉团队的逐渐稳定,他们确立了自己的专属名称——“21区”。可是后来他们才发现武汉的区号其实是027区,甚至团队里面的三个武汉人也是在这之后意识到的。“21区叫熟了,就不想再改回来了。”误打误撞的“21区”就这样被记录了下来。

(图为21区在2017年校桂子山音乐节的演出《贝尔加湖畔》)

第一场演出是在2017年4月音乐学院的班级音乐会上,他们主动报名表演了一首宗教歌曲——《Marry, did you know》。女高声部的史林弘回忆:“我在台上唱流行音乐是不会紧张的,但唱美声会。”因为当时团队刚刚成立,他们并不知道该怎样排练,更像是尝试,不知道怎样是好、怎样是坏。“后来在看的时候是唱的真的稀烂。”刘士铭坦诚地说。

这次表演后,刘士铭开始寻找团队进步的突破口。在大一入学时,他就对我校2013年成立的“New Vorld”阿卡贝拉团队很感兴趣,曾试图联系以前的成员。欧阳润泽是“New Vorld”的一员,结识刘士铭后,为了将校园阿卡贝拉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他自然而然地为团队提供指导:“没有什么乐器比人声传递出来的东西离人更近,在阿卡贝拉中没有一个人是主导,大家都是音乐的一部分。”

队员们更喜欢将阿卡贝拉看成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不同于合唱团的舞台表演,他们登台时的穿着更为“日常”。他们更想“玩”音乐,因此选择了叛离阿卡贝拉最早教堂唱诗班的古典音乐形式。“我们想更high一点,想唱流行音乐,包括偏摇滚一点的歌曲。”刘士铭说,“我们想尝试人声的更多种可能性,借用一些效果器,用人声来改编电子音乐。”

目前,基本我国每所高校都会有一到两个阿卡贝拉团队,但有些因为缺少收入而难以为继。“我们现在还只属于‘小打小闹’,支持我们的是专业课的老师,会给我们提供指导和表演的机会。”欧阳润泽也谈道:“这很考验他们的赤子之心。真诚,才能走得长久,但分开似乎又有些不可避免。”

“阿卡贝拉是个小众音乐挺好的。如果有太多人喜欢,就会有太多的外在因素混杂在其中,反而会让它变得不那么纯粹,《中国有嘻哈》就是一个例子。”刘士铭道。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