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学者】王泽龙:桂子山上的“乐园鸟”
作者:王献 史林编辑:曹世生
发布日期 2015-11-20 08:54:00
人文学者的人文情怀
 
  “到现在为止,我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有大几十人了。”王泽龙思索片刻后说道。他带的学生,有的研究20世纪世纪三十年代的女性诗歌,有的写胡适诗歌的虚词研究,他带过的博士生硕士生在读期间撰写的论文,有10多篇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国内有影响的权威期刊或专业期刊上,有的还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王泽龙认为,作为导师,带着学生做科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学生也不应仅仅冲着学位来读研究生。在课堂上,他和学生不只是探讨著名诗人的作品,民间诗人余秀华也成了师生间探讨的话题题。今年他与研究生专题讨论余秀华诗歌的文章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近五年,王泽龙带领他的研究生共同整理、研究朱英诞诗歌。随着整理与研究的深入,王泽龙把他们研究文集的阶段性成果定名为“寻找隐没的诗神”(上、下),该成果今年9月已经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朱英诞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坛,一直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写作,直至1983年去世,共创作了3000余首新诗,800多首现代旧体诗,较长时间被埋没。预计明年,王泽龙主编,他的研究生参与的十卷本《朱英诞集》将会公开出版。
 
  王泽龙就任学报主编后,提出了以人文情怀办人文名刊的办刊宗旨。他认为人文学者,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文学术境界与人文学术情怀,人文社科期刊理所当然地要把人民大众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学术研究中具有知识创新的成果作为重要话题,高水平的刊物就要有学术的担当意识与对社会问题率先发言的责任,为推动社会改革、社会发展履行思想传播与知识创新的学术责任。他举例谈到学报发表的《当代中国农民的身份问题》(2011第6期)一文:文章提出了城乡体制二元化过程中农民身份与命运问题,中国农民正走出旧体制给予他们的身份歧视和限制,新生代农民在向现代公民转变的过程中向国家的政治生活提出了更多的问难;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种体制,有效的协调农民与当下政治关系,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
 
  今年华师学报60周年刊庆,评选出的十篇获奖论文典型的体现了学报的办刊宗旨。学报的大量文章,都是主编与编辑一起策划,讨论选题,挑选专题作者撰写的成果。几乎每一篇文章都经过了主编审定、修改。近5年来,在南京大学的CSSCI、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清华大学知网、中国社科院学术评价中心的评价系统中,《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均排列前五名。近5年《新华文摘》等四大文摘转载率,均为70%—80%;其中,《新华文摘》每年全文转载平均为10篇左右,处于全国社科期刊前列。好刊物要发好文章,好文章来源于好的编辑队伍的谋划与组织。“可以说我们的文科学报编辑队伍是全国期刊界最好的一支队伍”,王泽龙自信地说。文科学报的七个编辑中,6人是博士,四人为正高,3人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最引人瞩目的还有期刊界称赞的“三王现象”,主编王泽龙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文学编辑王雪松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导师为王泽龙),文科编辑部主任、政治学编辑王敬尧是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与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
 
  这样一支过硬的队伍,离不开王泽龙的精心培育。在王泽龙的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在2013年和2015年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5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与德国斯普林格公司合作的《Tournal of China Studies》(《中国学刊》)在斯普林格出版公司在线平台以公开获取形式公开发行。华师学报在国际化方面又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王泽龙从1974年担任民办教师至今,从教40年,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1957年出生,年近花甲,可我们眼前的王泽龙教授看上去十分年轻精神,我们问他有何养生秘诀,他笑笑回答,那就是因为与诗歌结缘而年轻。

  有学者曾把王泽龙形容为戴望舒诗歌中的“乐园鸟”:“飞着,飞着, 春,夏,秋,冬,昼,夜没有休止/华羽的乐园鸟/这是幸福的云游呢/还是永恒的苦役?”在学术的领域、教学的园地与学术刊物的基地里,王泽龙像一只乐园鸟一样辛勤耕耘,但他从劳作的艰辛里,品尝到的只有云游的幸福。 
 

上一页 [1] [2] [3]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