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学者】王泽龙:桂子山上的“乐园鸟”
作者:王献 史林编辑:曹世生
发布日期 2015-11-20 08:54:00

文/王献 史林

田家炳大楼七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所在地。走进主编室,整洁的书桌,翠绿的盆景;再抬头远观窗外,与珞珈山、东湖对望,给人一种宁静淡泊的感觉。

说起自己的经历,王泽龙概括为三个“二十年”。第一个“二十年”,王泽龙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美丽的故乡洪湖;第二个“二十年”,王泽龙1982年1月从华师中文系毕业,分到了荆州师专(后来的荆州师范学院,现在合并为长江大学);第三个“二十年”,王泽龙作为优秀人才被母校华师引进,工作直到现在。

今年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与遥遥领先的学报排名相比,作为主编的王泽龙则显得内敛低调。除了撰稿发表在杂志期刊上,王泽龙几乎不接受外面媒体的采访,网上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宣传报道,百科词条上的照片有的还是别人的。

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

文革期间,中国取消了高考。1972年12月高中毕业后,与很多人一样,王泽龙回到了农村,开始了他的农民生活。因为年纪小,个头也小,被队长照顾当了放牛先生。1973年盛夏的一天,他放的那头牛因为天热,到路边一个小水沟里滚泥,没想到的是,牛直接反过身四脚朝天躺在了水沟中间不能翻身,农村人把这称为“仰脊”,牛一直躺着心脏受到巨大的体重压迫,如果不及时翻转过身,随时会死去。所幸,不远处打谷场的几个人听到了他这位放牛娃的紧急呼救,硬是用杠子将牛给及时翻转了过来,这才帮王泽龙解了个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这件事,生产队长不放心王泽龙放牛,推荐他去家乡代市小学当了民办教师。从此,放牛先生变成了教书先生,那一年他不到18岁。不到2年,王泽龙当上了代市小学的校长,那年他还没有满20岁。21岁时,三个大队合并,王泽龙成为了管理三所小学分校的校长,学校当时还成为了洪湖县中小学校的十面红旗之一。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王泽龙报了名。得知王泽龙报名参加高考的消息后,公社分管文教的书记找到他,承诺让他立即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建议他不去参加高考。王泽龙回答书记说,自己只是想试一试,其实上大学一直是他的梦想。到高考发榜时,他所在的那个文科考场,只有他一人考上了大学,而当时的录取比例是100:4。

从华师毕业后,王泽龙被分到了荆州师专。毕业后的头四年,王泽龙没写过一篇论文,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在他看来,教好专业课,也是打好专业研究基础的必要途径。王泽龙写的第一篇论文,是发表在《荆州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上的《鲁迅与郭沫若早期浪漫主义文艺观比较》,当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篇文章,这也给了王泽龙莫大的鼓励。

1996年元月,王泽龙破格晋升为教授,被学校任命为中文系主任。他任上的一系列改革,很快把中文系搞得风生水起,吸引了安徽、湖南、浙江、河南等省内外同行前来参观学习。1997年,他被评为湖北省高校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8年,他又成为荆州师范学院副校长。2000年9月,王泽龙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华师,开始了他新的学术人生。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