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春:我想去感染我的学生
作者:刘晓寒 施丽英编辑:周健
发布日期 2017-10-16 18:11:00


   风格:我想去感染我的学生

  “好的老师,往讲台一站,就应该能够感染到学生。”李遇春反复强调“感染”这个词。因此,他从不按教学大纲照本宣科,而时时刻刻都注意将自己最新的思考和学生交流。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他的讲解也是每年都会有所变化。

  2011级何金凤是李遇春《当代文学思潮》课堂的忠实粉丝,经常蹭课去听。没有ppt,极精简的板书,但内容却丰富:从胡适派文学批评到胡风派文艺思想,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到艺术性,思想性到倾向性,李遇春往往串珠般连贯讲授,“李老师上课非常投入,他能围绕一条主线很有条理地讲述,而且引经据典十分充分。”何金凤每次上课都会被其广博知识和深刻见解所吸引。

  “中文系学生应该有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李遇春在其当代文学课上如是要求学生,不能够只做一个文学审美的单面人,因此博览群书就显得分外重要。有着“长计划、短安排”习惯的李遇春每月都会制定阅读计划,读书看书写书是他最重要的安排,为此尽量推拒外出的活动。虽然只教授当代文学,但他的论文中能够从古今中西多个维度去研究,熟练运用各种文艺理论。在采访时,各类典故李遇春拈手即来。

  “希望你们不要忙于出成果,大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发表作品一定带着敬畏文字的态度。”在华师,李遇春实践了自己的梦想,如今他嘱托学生一定要找准读书方向,提升阅读觉悟。“博闻强记,克服懒惰永远是一个人文专业学生的必由之路。一定要时常打理自己,塑造自己。”

  他在指导学生上,也是自有一套方法,他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深受他“史证”、“心证”、“实证”三合一分析方法的影响,每次一起探讨论文时,也必会一直讨论到二级标题,确定大体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直是李遇春的教学观,他不想做一位“一言堂”的老师。

  “李老师绝不敷衍”,“他的态度一丝不苟”,这是他的几位研究生都说到的感受。研究生王振就提到,在负责主编《现代中国诗词经典》时,李老师很少如其他人一样直接引用其他人编的合集,而是尽力去寻找原作者的第一手资料以确保准确性。

上一页 [1] [2] [3]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