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圈”为何如此令人惊恐
作者:陈雨泓编辑:崔桢桢
发布日期 2012-03-27 12:56:00

文/陈雨泓

3月20日,腾讯强势推出QQ圈子功能体验。这个过于“智能”的功能在网上引起热议。“很方便”、“找回不少老朋友”,对QQ圈子持有好感的网民不少。但更多人有一种“从脚底升起一股凉气”的感觉:互联网分析师许单单的“全中国最了解你的社会关系的,是腾讯,而不是公安局”道出很多人的心声,更有网民说QQ圈子是“挖祖坟利器”,似乎触目惊心。

于是笔者想问,QQ圈子只是一个社交工具,“圈子”里的人大多相互认识,至少彼此曾经有直接间接的联系,这些生活中或多或少出现过的人,为什么出现在了网络上,会让人这么害怕?

实名制确实暴露了现实生活的一些内容。然而,挂有实名制头衔的各种“网络”何其多:人人网、百合网、世纪佳缘,实名制博客以及前段时间的微博实名制都是要求用户使用真实姓名的,它们却没有激起人们的恐慌。

QQ圈子之所以让人觉得“诡异”,是因为它显示的你的信息不是你亲自告诉系统的,而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QQ圈子的好友真实姓名是从大多数他(她)的好友如何称呼他(她)的统计中分析出的,圈子上显示的你可能的人脉关系,是根据“你的多数好友将他(她)列为好友”显示的。于是,“老公的前女友可能出现在你的朋友圈内”、“20个前女友都出来了”这些看似夸张的冷笑话与其说是意料之外,倒不如说是情理之中。透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窗口,坐在显示屏前的人突然看到了他们以前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微妙关系。

使用过QQ圈子的人们多有吐槽,“贬”的声音中“隐私”二字重复率很高。“没有隐私”、“需要隐私”的原因何在,面对着一群可能认识的人,为什么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躲”?

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在网上,一个平时木讷的同学突然活跃起来,一个平时说一不二的“领导”突然耍起矫情,一个平时“道貌岸然”的兄长其实是寂寞猥琐男,一个看似坚强的人也会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展现他脆弱的一面。总之,和平时的面貌不同,而且这一面往往当事人并不想被很多人发现。当这一切暴露在“圈子”内大多数人面前时,原本可以享受双重角色的人们觉得不自在了。

亦或者,很多人并没有这么“分裂”,但是QQ圈子还是让他们惊恐了。凡是对“圈子”有认同感的人,都知道发展社交关系的重要性。然而,真的让好友数量扩大十倍,感叹它的“神奇”的同时,有些人又突然产生了“不想让那么多人认识”、“要招架那么多人好累”的感觉:从此以后,改签名要更注意一些了,上线可能花费在跟并不想聊天的人聊天的时间也被无限拉长。于是想要回归一个封闭的角落,把自己包起来。

这个时代一直很荒谬,人们可以热情似火,也可以冷漠无情。这一边,汶川地震、温州动车组出事后人们连夜排队献血,那边厢,小悦悦被车碾过两次,十八个视力正常的路人视若无睹。人是多面的,于是周围的人也是多面的;社会是多面的,于是社会中的我们也不知道该相信谁。站在一个节点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近旁伸出的无数枝节,突然变得手足无措,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果把这些归结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也许过于严重,然而我们的荒谬感却一直存在着。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我们跟着走,也不知道要去哪里。

再回归“隐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么多的隐私?两千多年前,“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的社会理想已经形成了。简单与信任可以让人获得更多快乐,这是毋庸置疑的。社会在发展,今天的我们却离此越来越远。

QQ圈子很“恐怖”?恐怖的不是它,而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状态。是我们需要伪装,是我们在人群中的无力感在作怪。借用冯小刚《手机》的话说,手机为什么成了手雷,这跟手机没关系,用手机的人心怀鬼胎,才让它有了惊人的力量。而这些这些通讯工具本身,不过是没有脑筋的机器。

其实“机器”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比人更老实:这面镜子太真实,打不上马赛克。QQ圈子为什么成了“挖祖坟利器”,这跟QQ圈子没关系,用它的人“心怀鬼胎”,才让它凭空有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

(编辑:王诗雨)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