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华师文化名片重焕光彩
作者:木风编辑:管高蕾
发布日期 2011-09-19 23:56:00

文/木风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一切体态形制都尚未明朗。一位窄袖长衫,戴着近视眼镜的青年,满怀革命激情,团结起志同道合的兄弟——一群同样在物质上贫乏,精神信仰却不贫瘠的人,东拼西凑,终于创办起“利群书局”。顾名思义,利于人民,服务群众。

华师人都会很熟悉这位青年领袖的姓名,恽代英。却极少人,能将他与原本坐落田家炳楼下的小小书店联系起来。在利群书社悄无声息的暂停营业,关张拆迁之后,师大在线做出特别报道,对于这张华师文化名片的现状做出追问。

其结果是令人心寒的:经营亏损,是导致搬迁的直接原因;无人问津,是书社多年来的基本情况。

利群书社,在恽代英的年代里,是一个令武汉革命者振奋鼓舞的名字。作为舆论阵地,书社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多少革命思潮在这里萌发;作为组织据点,志向同一的年轻人相聚,激扬文字,快意十足!书社不仅翻开了武汉新文化革命的新篇章,也令恽代英走上革命的新征途。80年代,利群书社在华师校门旁重建,有校友回忆起当时学子云集,书香满园的盛况仍唏嘘不已。

华师文化名片的没落,像一面镜子,再一次照出大学文化建设缺失、人文教育失落的现状。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这仅靠学术育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达成文化育人。如果说学习科技知识能够打造一名专业人“材”,那么人文则是教人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大学文化建设应该是与功利主义是相斥的。利群书店作为传承百年的华师名片,其存在的意义究其根本,是将百年来华师人所开拓的朴实坚毅、服务助人的人文精神、文化素养传承延续下去。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网络资源爆炸的背景之下,作为实体书店的利群书社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仅从赚钱的层面上去考量,反而轻视了书社背后丰沛的人文底蕴与厚重的历史意义,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丢掉了自身的特色,根本是得不偿失、舍本逐末。

同时,华师需要这样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彰显主体意识、办学特色。身为一个喜欢并执着于逛书店的人,每当看到几乎复制一般的各种书店,总是对于成千上万的出版社流通能力之高效、物流系统之发达叹为观止。从家里到学校,都是时兴的卖座书籍;从校内到校外,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辅导真题。我于是不禁作此感想,中国大学特色不明、学派难以形成多少也与此有点关系:学生都在读着一样的书,翻着一样的字。

有些同学抱怨书社中卖的大多是华师出版社的书,其实这有何不好呢?这为华师人在文学风采、学术思考上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平台,也直接为学子感受校园文化风向提供了一个机会。也许书籍从内容到装帧质量都有待提高,不足以成为流派,但仍然是一扇鼓励原创、文章共享的好窗口。就我看到的,利群书社所卖的书籍中,以文集、诗集居多,并且有一些还原、展现华师百年风貌的的历史书册,还是很值得并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而仅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化的传承需要实物载体,利群书社的存在意义正在此,不仅仅是展示,更是发扬与传播。

我们所呼唤的有特色、有文化的大学,其建设都在于校园中的角落细节,而非拔高而空洞的口号标语。让利群书社这张华师名片重焕光彩,相信华师的人文教育、文化氛围养成也迈出了坚实一步。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