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可以近乎否
作者:袁贻辰编辑:赖慧丽
发布日期 2011-05-10 13:53:00

文/袁贻辰

5月6日,桂子山科学会堂,章开沅老先生讲座的位置提前几个小时已占满,后来者只得在过道上拥挤。

此场面让我联想到近期在我校举办的几场难得的高水平学术讲座,无论是杨叔子先生还是周锡瑞教授,均是人满为患。在讲座结束后,众学子蜂拥而上索要名的场景让人不禁疑惑,大学教育何以使大师变得“奇货可居”?

在章先生的讲座中,台下学子求知之汲汲,台上先生授道之谆谆,学子和大师在思维上相遇,堪称水乳交融。

如今大学讲座的频率很高,但大多是被冠上各种纷繁名头而流于形式,真正大师的讲座可谓寥若星辰。出现众多学子争抢大师讲座“一席之地“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大师去了哪里?为什么这样高水准的讲座少得可怜?大学里无数学识之士期待着的思维交流难道就因为大师和我们的距离而破灭吗?

“居庙堂之高”的大师们或忙于课题研究、或忙于行政事务,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犹如被榨干的海绵。提供给学子与大师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见导师成了走马观花,更别说马敏校长曾经历的师生其乐融融的一起在水里洗澡的场面了。师生间总像是隔着层窗纱,难以捅破的便是尴尬的师生关系了。

但是,学子需要大师!时代需要大师!一个心智还不算成熟的大学生在人生中的青春年岁里若能遇到一位智者为其点拨迷津是多么美好啊。几个人聚在一起各抒己见,大师给予见解点评。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摩擦,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也融会贯通了。

何为师?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重在“传”与“授”。如果一个老师只顾着科研和课题,那他已丧失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资格。我们呼唤大师秉持着从师的真谛重新归来,大师对于学子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言。

大师,真的可以离我们再近些。当我看到80多岁的章老先生仍坚持着来给学子们做讲座时,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在讲座中,他扒开云雾、针砭时弊,还给了学子们一个真正的自由探讨的空间。但是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却让这美好的过程仅止于此。在意犹未尽之后的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重拾亲密的师生关系?

马敏校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分类评价,教学与科研并重,以育人为本,将时间和空间重新还给师生,让他们能够自在、从容地去重建密切的师生关系,拾回那些已然飘逝的关于大学的美好记忆。”我们需要去改变现在隔着窗纱的师生关系,或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这是为学子、为教育的必行之路。

我相信,大师也曾是学生。大师,应离我们更近些。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