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体的风靡源自大学生精神文化的缺失
作者:袁贻辰编辑:管高蕾
发布日期 2011-04-17 21:29:00

文/袁贻辰

近日,在大学校园内又冒出了“伤不起”和 “咆哮体”等诸多网络词汇。其迅速在人人、QQ、甚至是日常用语中攻城拔寨,大有摧枯拉朽之势。而大学生们,似乎也乐意用这样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可殊不知,从之前的神马、囧到现在的伤不起、咆哮体,网络流行非主流的语言正一步一步的蚕食我们的精神文化。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是高智商人才的聚集群,是社会的代言人。其文化素养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未来的文化风貌。可是,现在的大学生用语却充斥着网络流行的味道。试想,如果大学生把这些语言带到了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这对一向悠久充满韵味的古老传统中国文化将是多么大的打击。一个悠久的古老国度普通生活中竟是由网络流行非主流语言主宰将会是多大的笑话。我们是有历史、有传统的国家,而非没有文化背景!

我们有文化,我们不能被同化。走在时代最前端的大学生更应背负起这个责任,要用自己传统的文化来捍卫自己的国度。当大学生们频繁使用着“神马、伤不起”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已经念不出文言文、认不出繁体字,变成了一个只会讲中文的“外来人口”了呢?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大学里会充斥这样的语言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是大学生精神文化的缺失。大学生们缺失一个合理的诉求、发泄的渠道。古文太拖沓、白话文太平淡,只有这种字数少、见效快、使用方便的网络流行非主流用语符合了他们的需求。是呀,在这样一个无处不浮躁的年代,大学生们甚至静不下来去读一本书,又何况是说说话呢。

何谓之大学,梅贻琦有云:“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语便点破,大学是求学问、做学问的知识殿堂。在大学里,我们有大师,我们有书籍,我们有梦想。看看国外的发达国家吧,做学问、求知识的学府里怎么会出现这些语言呢?一个高等学府里不仅重视着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培养和能力的塑造,更注重培养一个学生由内而外的气质和修养。这一点,我们或许该向国外学习学习。有些时候我们讲名校生,可究竟名校在哪呢?是所谓的大学排名吗?不,应该是学生的整体能力与素质。。

我们需要精神文化,我们呼唤精神文化。社会与大学一样,我们期待一个心平气和的时代,一个知识梦想的校园,一个炼成气质修养的舞台。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