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洗衣男”
作者:赖慧丽编辑:xl
发布日期 2011-04-02 00:38:00

文/赖慧丽

自从3月16日我校博雅论坛“洗衣男”有偿洗衣一帖经由校媒报道,便立即得到社会各大媒体的转载,网络上评论纷纭。

当下很多关于九零后的现象和话题,每当跳入人们视野,就会被认知为“九零后”群体性存在的问题,上升到当代大学生素质等很冠冕而虚无的讨论。

然而对“洗衣男”的热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这其中渊源有多深,以此可窥一斑。我记得,在一堂古代文学史的课堂上,台上的老师讲课时说了这样一个现象:无论哪一个朝代,树典型必然是出于一种道德平衡的政治需要。道德标杆是用来平衡社会风气的。有极端高的道德典型,倒不妨反推有不尽人意的社会道德现况。

老师提供的是一种由表及里看待历史的角度。然而放眼今日之社会,此理何尝不通。出于道德平衡,“洗衣男”如此受到主流声音的称赞,反观可知手洗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这其中不乏有点心酸。洗衣服如此一种被认为是生存必备的技能,如今带着稀罕而珍贵的光芒被推上舆论的浪尖。这是时代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悲哀。终归还是我们的悲哀,因为这个时代是我们的。

“手洗时代”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是属于父母辈的,而随着那个时代一同远去的还有缝缝补补熨烫手洗的日常生活技能。从这其中可以延伸出来还有太多,例如自理、节俭、真诚、细心、谦卑等等这些足以被人长篇诟病的“九零后”缺乏症。

当然,还有非主流的声音对此现象抱着旁观和调侃的语气,这都是些年轻的声音。“手洗”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远到有点不现实。看校园内外洗衣店如雨后春笋般冒起,在“可以机洗绝不手洗”理念的指导下,“洗衣男”无疑是异物,是新鲜的谈资,而绝不是效仿的对象,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

“洗衣男”的火热,无疑是在媒介传播下的一种放大,俗称“炒作”。传统主流的声音希冀其能引导“手洗时代”的纯朴之风的回归,而在年轻人们的眼里,却是新奇和幽默居多。

不是因为有偿洗衣的男生有多特别,而是因为时代特别了。正是由于不洗衣服人之众多才形成了“洗衣男”的市场。我们不妨认为此仁兄也在借机讽刺当代学子在自理能力上的严重缺乏。

又何需提倡“洗衣男”,何必称赞?一人勤劳万人懒,累死了杨白劳肥死众多地主,这难道是值得拍手称快的事情么。

而我们是希望“洗衣男”的生意兴隆呢,还是希望全民洗衣,学会自理呢?对于我,大概更喜欢一个,没有“洗衣男”的时代吧。那个时代里,有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干净踏实和温暖淳朴。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