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完整而寻求真实友谊
作者:陆欣编辑:姜哲
发布日期 2010-12-13 23:22:00

文/陆欣

日前,原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柯白博士来我校客座讲学,重见三十年的故友章开沅先生,共同忆及一段仿若尘封了三十年的君子之交,那段开启了中美学术交流之路的往昔岁月。

彼时两人都还只普通教师,一位因出国交流无门而奔走无奈,一位尚沉湎象牙塔潜心学术。一次学术交流峰会将两人的命运真正交轨。

1979年秋,时任举办该峰会的亚洲重要学术杂志主编的柯白博士,破除当时中国国内众多的政治障碍,成功圆得章开沅先生多年以来的赴美梦想,促成其对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十一所著名高校的考察之行。这是国内首个学者以私人名义出访海外之行,对中美学术交流进程具有开启意义。

而此后的三十余年间,两人几乎再无联络。各自忙于学术工作与事业建立,逐渐成为领域内的佼佼者,这段友情却也为之“牺牲”。期间柯白博士访华不下50次,两人唯一的碰面,却是在颐和园的巧遇。“我看着前面的大高个子,心里想着,那不是柯白么?果真让我拍对了人。”章开沅先生忆述的口吻,带有温暖的平和。两人坐下一聊就是一天,时间溜走的那样快,一如过往的数十个春秋。

“我从来都对中美交往、乃至世界和平充满勇气与信心,”章开沅先生讲座后如是说,“哪怕少数人为了选票、政党上台的一己私欲进行误导,世界人民对于和平共处的愿景是不会改变的。正如我与柯白,几十年后再相见,这种亲切感是无可取代的。”

种种言语间的细枝末节,平心谈论背后有着惊心动魄的感染力。

我实在动容。

人世间这般真正亲密的交往是难再有的。

对现代人而言,情深意重是负担,尽心经营的往往是有形的、易见的事物;任重道远只压力,潜心修为太过孤独,大路通天太多诱惑。汲汲营营几乎成了生活的态度,多少人感叹着生活是没有尽头的碌碌无为,多少人又享受着死水般的麻木。

人与人的来往,“社交”与“交际”这样的关系越来越出现频繁。杂音过多的大环境下,年轻的新生代逐渐失去表达自己的欲望与能力。当干部的越来越多,学生时代就习得官腔要领。将真我隐藏在建立人脉、牵线搭桥的布局之中,孤独地混迹于面目模糊的人群中,直到自己也被同化。于是有了寂寞与虚无这样的流行词汇,进而有了Facebook、twitter这样的寂寞衍生物。

我一直都这样认为,对于“人是什么”这样的概念而言,人不是长相面貌,名字个性,实际上是与人形成关系网络的群体。人的每一段时光,幼稚孩提或青葱年少,都直接紧密地与当时交往的其他人发生作用,产生记忆,表明存在。

“家族渊源”,是证明某个人曾经或正在诞生存在,独立于世的最稳定的网带,它不可改变而稳固牢靠。“物以类聚”,是一个人真实个性最直接的表现,此时朋友是人本身个性的具象载体。

如此看来,人所持有的交往态度,人所乐于发生联络的交往对象是如此关键。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可以证实我们,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大幅组成部分。

我们以心交心,真诚地求取一个真心的朋友,说是人生就此圆满而充实了不为过。

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美好而脆弱的某一部分,突然有了值得与之分享而产生共鸣的那一个人。曾经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有如撒满阳光般的温暖。这是何等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的人格被认知而逐渐完整。这种满足是渗透到血液因子中而难以磨灭的,会转化为乐观与积极的养分。

值得被牵挂与想念的人,咫尺天涯,都不会相互忘怀。真正的友情不是执念,不是分秒做伴或同进同出的要求,不囿于架空在同个时空。我更愿意用意念来称呼这样的感情,有着刻骨铭心的力量,坚实可靠的厚度,她平淡,真挚而隽永。相契的灵魂的碰撞,产生的不应是火花,或惊鸿照影。发生的,是类似物体遇到光源有了影子般,再不分离。没有过多的色彩矫饰,没有巧言令色来饰非。正如清水般,毫无杂质,也最难得。任何真实的感情都不应是执念。

[1] [2]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