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之危
作者:赖慧丽编辑:陆欣
发布日期 2010-12-08 13:19:00

文/ 赖慧丽

近日一条新闻:南京大学雷人作业:开通微博,学期末考核粉丝数,达到500名算及格,达到2000名算良好,达到3000名算优秀。南京大学生的作业一时间引起争议。这是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老师本学期布置给全系300多名大二学生的一份特殊作业。老师称:“布置微博作业是一项创新的教学实验,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网感’,提高网络能力。”

然而结果却背离这个初衷越来越远。学生为了达到及格成绩,绞尽脑汁不惜使用低俗、骇人的语言来博取粉丝数量。就事件本身来说,如此功利化的考量的确对学生不择手段完成作业形成不良推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事件很好地揭露了微博流行之后存在的言论传播的道德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出于某种争夺需要被注目的话语权的目的,那么微博很容易越过自律和责任的底线,成为危险的“百字阵地”。

我们看到在上海火灾11.15事件中,微博成为当时现场情况的及时和多角度的报道主力。传说中的公民新闻时代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而逐渐有了实现的可能。每位公民在微博舞台上都有相同的发布权和话语权。

使用者之所以使用微博,是中意其便捷,快速也直接的优点。近似聊天的模式利于短时间内看到自己言论引起的反应,满足了用户对写作、回应和关系三方面的需求。博客的长心情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使用者似乎并未意识到,微博不再是长博客时代里的私人空间。作家郑渊洁将已经拥有100多万粉丝的微博视为自己的“媒体”。100多万粉丝再加上转发和只看不说话的,郑渊洁估计不下200万读者,可以跟一家都市报覆盖的读者相比。“看我微博的官员和记者越来越多,我觉得说话越来越管用了。”

因此,微博是个“准公共空间”。我们必须更换概念。当粉丝数量越多,说明你的言论公开度越高,说话很大程度上已不是自己的事情。微博不仅对客观发生事件的表达正误无法把关,也容易放大个人言论招来口水仗。近日来刚结束的周立波“微博门”事件引发艺人、打假明星等多方互斥,就很好地显示了微博的威力。

周立波一言不慎,招致骂名。反击炮轰对方一带三,打倒一片,微博成为了怒骂阵地。微博的个人化言论因为无法把握底线而不慎滑落到低俗、肤浅的境地。微博之“危”力正在于它“言轻危重”。

微博由于它的短小和易于传播,随着使用客户群的扩大,不断地扩大着它的影响力。所以有“微博像病毒”之说。就拿11月14日NASA发布太阳系附近出现外星船踪迹这一假消息被证实为伪这一事件来说,15日NASA正式公布的消息立即彻底颠覆了前日的说法,因此微博的发布单位不得不登出道歉微博。但是由于“微博转发”存在着对消息内容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的过滤性选择,14日伪消息造成的轰动效应却没能有相同规模的道歉转发来抵消,我们始终没能看到那条道歉的微博。

简单来说,微博是个信息爆炸的流动线。它的爆点每天不停地更新,只有足够惊人和吸引人的内容和图片才能刺激人不断转发,造成连锁轰炸效应。它不一定是个充满真相的地方,而只能说明今天有什么东西最惊人。这就是微博危险的地方。

微博的真假无从分辨,背后商业操作暗流涌动,作为读者我们是做人云亦云的传声筒,还是秉持自己的立场?作为发布者我们是糟蹋这个发言的权利,还是自觉做个自律、责任的微博人?这个社会已经浮躁不安,风尘滚滚,也许我们没有时间书写长长的心事,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写下140字的真实。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