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上标签,位置归己?
作者:崔桢桢编辑:陆欣
发布日期 2010-12-29 23:53:00

文/崔桢桢

高职A栋新开自习室,学生以书占座。临近考研和期末,各种“圈地”之争愈演愈烈,可谓风头强劲。

不由想到刚进大学军训之时,当高强度训练遭遇炎热天气,一天下来谁都渴望清爽淋浴。而新生人数众多,时间集中,浴室有限。不想排队等候的人,在吃饭时就用洗具在洗澡间占好位置。“我占好的位置,当然是我的!”饭毕而归,便可毫无顾忌地抢先洗澡。

而食堂早有占位现象,使得其他许多人端着饭菜却无处落座。

图书馆更为“紧俏“,怪不得那句玩笑说:“图书馆里的各个位置早都名花有主!”

甚至于在上课时,人群蜂拥进教室,一个人立马掏出四五本书——“啪、啪、啪”来占据座位——书就是我的名号,你们另找它位。

由此引发的矛盾与摩擦,屡见不鲜。

人不在,只留书来证明“此位属我”;人没来,用洗具来告知他人“此地我已占”。如此的种种,我想,这不能简单的将原因归为课业紧张,抑或是大学生的素质问题。人们心中的“归己意识”被夸张的放大,认为凡事贴上了自己的标签,就永远将其归为己有。不允许他人挪动一分一毫,如此心中才会有一份所谓的“安全感“——这是我的,闲人勿动。哪里还顾得上理会这是否是公共资源,哪里还有那个心思去考虑这是否会给他人带来不便。

习惯了占有,习惯了把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都划归到自己名下,不管它是否真正属于自己。觉得只有这样,这些“它”才能随时随地为我而用,才能“理直气壮”的走进自习室,坐在“圈好”的位置上,全然不顾无处落座的人们的无奈。

这样一来,无视占座情况,“借用”座位的人倒成了无理的一方。其实,这些被贴上标签的东西,根本不属于谁或谁。将自我无限制的放大,随意的扯出一个标记为“我“的东西将他人挡之于门外。我看见,归己的意识,其根蒂越来越牢固,凌乱的枝杈逐渐延伸开来。

东西都“归己”,是这种心理作祟罢了。从小时候争抢棒棒糖,把那些糖果揣入怀中,到如今的占位、占空间,“拿走,贴名,归己”,这种模式和套路已将一直以来都赞扬的“分享”抹杀。哪怕是自习室座位,这种公共的资源。

只是如此一来,“归己”大行其道,我们的周围皆贴上了“某某某”的标签。校园被划分为一块一块的自耕田,到哪儿去寻找共同享用的天地?

共享不是一种义务,或是评断美德的标准,更多时候,是一种人与人间平等对待的基础,与互尊互重的关怀。人性独立自尊的落脚点不应当是自私的“归己”,而是以一种开放的、重视的眼光,去对待其他的个体。笃信每个人都有相等的、共同的享受权利。

拿走占位的书本,撕下“我”的标签。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