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问题:少年,“秃头险”来一份?
作者:贾钰婕 王丽婧 杨钰灿编辑:贾钰婕
发布日期 2021-11-18 18:56:00

近年来,“熬夜修仙”、“夜猫子”、“资深熬夜党”等网络用语逐渐成为部分大学生群体的代名词,大学生睡眠质量备受社会关注。研究机构麦可思数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15%的大学生每日睡眠不足6小时,70%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校园“困兽”在行走

数据显示,近半数大学生入睡时间在23点到0点间,1/3的大学生通常在0点以后入睡,熬夜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日常。

究其原因,大学生活压力大成为“罪魁祸首”之一。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20级的方小智(化名)常常顶着一双熊猫眼,在课堂上哈欠连天。从大一开始,由于课程学习与学生工作的双重压力,她不得不牺牲睡眠时间以完成相应的任务,凌晨一点睡早晨七点起已经成为了她的睡眠习惯。虽然有的时候的任务并没有特别繁重,但是由于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她也不得不继续熬夜下去。“我的生物钟已经形成了,要想改变也没有那么容易。”方小智坦言。

在被调查群体中,1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睡眠质量差,近四成认为睡眠质量一般。在日常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的群体中,36%认为自己睡眠质量不好,在日常0点后入睡的群体中,这一比例为30%。

明明是寝室里第一个上床却是最后一个睡着的人,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19级的范晶晶(化名)经常在床上翻来覆去,明明十一点就已放下手机,闭上眼睛准备睡觉,但脑子里总是会胡思乱想,很难平复思绪进入睡眠,常常直到凌晨一点才能睡着。她说:“睡觉前,我习惯将自己一天的事情回忆一遍,但常常越回忆越乱,心一乱便没有了睡意。即使闭着眼睛,但大脑依旧清醒。”和她经历相似的还有很多人,别人睡一个小时就可以达到的效果,他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才有效。“睡眠质量差可能与我的性格有关,因为我的性格是那种只要有心事就会烦躁,但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也尝试过在睡前运动帮助睡眠的方法,但效果也近乎其微。”历史学院2020级的李辉(化名)对此深表无奈。

具体分析零点后入睡群体的熬夜原因可以发现,熬夜进行“线上娱乐活动”(75%)的比例最高,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里面的精彩信息不断吸引着大学生“再玩半个小时”“再玩一个小时”,等大学生缓过神来,时间已经走到了深夜。

“一般晚上10点多就上床休息了,但往往会在床上玩手机,先跟朋友闲聊,接着就刷视频,最后再刷一下朋友圈,折腾下来就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半了,昏昏沉沉睡去时已不知时间。”生命科学学院张小米(化名)说。第二天起来,她感觉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时间久了,发现自己不仅视力下降,也出现了黑眼圈,甚至也出现了脱发的情况。虽然深知熬夜的危害,但是当夜幕降临,张小米又拿起手机继续她的“夜生活”。

拒绝“修仙”,不做“特困生”

有多少次因为睡过头而不得不舍弃温暖的食堂,结果在赶去上课的路上,顶着寒风解决早餐?多少次因为睡眠不足而在早八的课堂上昏昏欲睡?多少次在夜晚的游戏中精神抖擞,次日却无比懊悔?又有多少次对着5点的华师说“晚安”?

缺少睡眠或睡眠质量不佳则会叫人精神紧绷,疲惫不堪,而充足的高质量睡眠仿佛给大脑按摩放松一般,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由于过去生病的经历,心理学院2021级的陈熙(化名)十分注意维持个人身体健康,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22点,当许多人的夜生活刚刚按下开始键时,她已经完成洗漱,钻入温暖的被窝,在眼罩和耳塞的全副武装下,外界的纷纷扰扰都被阻隔在温暖的堡垒之外,她一夜安眠。当次日清晨的阳光从窗帘的缝隙悄悄溜进宿舍的时候,她已在伏案自习,开启新的一天的学习进程。

为了维持这样的睡眠习惯,陈熙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该几点睡就几点睡,该几点起就几点起。偶尔难以入睡时,我会采取物理手段来帮助自己快速入睡,比如戴眼罩、耳塞,泡脚,或者出去散步,快速眨眼,数自己的呼吸等,我还购入了隔音床帘。”22:00入睡,次日5:30起床,一天的时间在无形之中被拉长。充足的睡眠为她在学习生活的战场上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她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背单词、画思维导图、晨跑锻炼……她坐在食堂惬意地吃着早餐,笑着说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健康合理的生物钟同样也会促使人们维持着较好的睡眠习惯。文学院2021级的代梦(化名)会在熄灯前喝上一杯热牛奶,准时睡觉,“晚上十一点多准时就困了,第二天最迟八点多就会醒来,很精神,也睡不着了。”按照生物钟作息的时候,她总是发现自己学习的效率会显著提高,自己也会比其他同学更加地精神。有的时候,她也会打破自己的生物钟,但是她却发现自己“第二天总是昏昏沉沉的,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来”,后来也就将自己的生物钟一直坚持下去了。


熬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广东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林志雄认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要自恃年轻就放纵自己,把熬夜当成习惯,要养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减少手机等各种影响睡眠的因素。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20级的李晴(化名)曾经是一位资深的“熬夜大师”,于她而言,凌晨一点钟睡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突然有一天,我感觉到自己很疲惫,心跳也加快了,整个人的状态很不好。去了医院以后,医生告诉我这是长期熬夜造成的后果,我的身体已经在‘敲警钟’了。”她表示,从那一天开始,自己再也不敢熬夜,“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拒绝熬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李晴发现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强迫”她熬夜——填不完的工作表格、写不完的课程作业、刷不完的网络资讯……她依循老师的建议,规划自己的日程安排,给晚上睡觉留下充足的时间;同时,远离手机也是关键的一步,她睡前一个小时后就不再玩手机,网络世界的纷纷扰扰都与她无关。“我刚开始还不太习惯,后面渐渐发现自己也不怎么脱发了,上课注意力也集中了,就想一直保持下去了。”李晴如是说道。

美国《认知疗法与研究》杂志刊登纽约宾汉姆顿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雅各布·A·诺泰尔博士及同事完成的一项以100名大学生为对象的新研究发现:入睡时间迟会增加悲观情绪,导致重复的负面思维。而早睡却有助于改善情绪,充足休息也有益大脑更好地处理情感和解决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写道:“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很多人认为熬夜“戒断”很难,但是李晴却表示:“从当下开始改变自己,每天改变一点点,其实一点儿也不难。”她在东湖边看见初升的太阳,在图书馆享受惬意的早晨,在教室里精力充沛地学习,而这些都是熬夜无法带给她的。“我每天晚上都在期待着第二天会有多精彩。”她笑着说道。

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收获更加精彩的明天,从提前熄灯开始。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