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刚好需要,而我刚好在!”
在华师这片充满人文关怀与教育热情的土壤中,义教支教活动犹如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公益光芒与教育情怀,长久以来深深吸引着广大学子投身其中。这不仅是一场关于知识与梦想的传递,更是心灵与未来的共鸣——一支粉笔,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两眼向往,凝视着星辰大海的辽阔。在这里,“学为人师,启智润心”不仅是口号,更是每一位志愿者践行的信念,他们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成长,于奉献与回馈中找寻自我价值。
义教支教活动,在一代代志愿者的接力传承中,不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照亮梦想与现实的一座桥梁。
璞玉之志,杏坛初行
心怀梦想,与爱同行,义教支教者们的行动初衷往往很简单。“在我上小学时,大学生志愿者们来到我的家乡为我上课的美好时光,我记忆犹新。”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22级的范睿涛曾在2023年赴武汉市新洲区参与暑期支教。她坦言,儿时遇见的大学生支教团为她种下了“成为教师”的梦想,于是在上一个暑假,她毅然选择放弃暑期的娱乐时间,加入支教团。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的肖扬在2024年的暑假选择再次踏上前往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支教的旅途。“第二次去白霓镇,与第一次相比,多了一点‘久别重逢’的欣喜。期待再一次遇见白霓镇可爱的孩子们。”热爱,驱动着一位又一位“梦想的火炬手”前往祖国各地,用教育热情点燃希望。
对于师范生而言,义教支教无疑是他们模拟课堂教学、锻炼教学技能的好机会。文学院2022级的陈文涵在进入大学后,一直对在真实课堂上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心存向往。心心火义教之家组织的社区义教活动,刚好为她提供了教学锻炼的平台。陈文涵提到:“我每周都很期待周末,因为有一群孩子在盼望着我的语文课。”每周为孩子们带来趣味语文课,与孩子们共同进步,陈文涵逐渐熟悉起“教师”眼中的课堂。加入了湖北省“新阳光病房学校”公益项目的外国语学院2022级的倪思雅,每周会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为一名来自武汉市同济医院的患白血病的七年级学生辅导英语。每次课前,她都会花好几个夜晚研读初中英语教材与教师教学用书,在充分考虑小朋友的英语水平及其所处生源地的中考英语学情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不仅需要提升备课授课的能力,还需要锻炼组织课堂、协调各方资源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在心心火义教之家雏鹰班任教期间,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的葛兰茜不仅要负责课堂讲授和课后辅导,还要担任班主任,组织班级管理工作。“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是授课的基本保障。”除了有葛兰茜这样担任“班主任”角色的志愿者外,还有许多教师志愿者也在“讲台”背后默默付出。他们被分配到课程组、宣传组、财务组、调研组等多个团队中,共同协作以确保整个义教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丰富多样的工作经历,可以说是我们迈向成熟教师的‘加速器’。”葛兰茜提到。
义教支教活动让许多教师从“热爱”的原点出发,开启自己的“教学生涯”。
金石之情,满载而归
“在支教的道路上,我们不仅是同行者,更是心灵的伙伴。尽管大家日常都很忙碌,但每当团队重聚,那份亲切与温暖便会泉涌而出。我们会相互问候,共享欢笑,回忆支教时的点点滴滴。这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家人。”这份建立在共同目标和互相扶持基础上的友情,对于范睿涛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在应对义教支教挑战的过程中,队员们不仅结识了知音,更遇见了全新的自己。葛兰茜表示,她的第一次义教经历与预期大相径庭。“孩子们比我想象得要活跃得多,维持秩序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时常发生试讲时未曾预料的情况,例如,孩子们会走神、无法回答或者直接出声打断我的讲解等等,处理这些‘教学琐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应变能力。”短短两周的支教经历,也让范睿涛对教师职责和价值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她意识到,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树立价值观等等。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育素养和强烈的责任感。
义教支教经历不仅是一场能力的试炼,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在新阳光病房的义教过程中,文学院2022级的何欣怡对患白血病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义教之前,我或许未曾留意这个群体,也未曾思考过他们痊愈后如何重新融入学校和社会。但正是这次义教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应该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文学院2022级的陈书涵还在忙碌的义教生活中找到了“慢”的节奏。“原本我的生活节奏飞快,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小细节和‘小确幸’。但在支教的日子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虽然辛苦,虽然劳累,但我却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
精益求精,为爱前行
尽管校园内的义教支教活动已有多年的历史,但仍存在可优化的空间。暑期支教活动通常持续两到四周,而义教活动则多安排在周末进行。对此,范睿涛总是很遗憾:“我参加的支教队伍只在当地停留了两周,但培养一个好习惯至少需要21天,不是吗?”同样,陈书涵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她希望能有更具体、严谨的方式来检验教育成果。支教和义教的意义并不在于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孩子们的一生,但在时间与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最好是志愿者们苦苦思索的一点。正如范睿涛所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为我们留下一段共同的难忘的回忆,这或许就是我所追寻的。”
为了提高义教支教的效率,并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收获感,各位志愿者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确保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与连贯性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一点。陈书涵提到:“我们每次的‘评课’环节都缺乏专业指导,仅仅依靠同学们之间的互评,效果有限。”范睿涛也认为:“虽然我们的支教队设置了德智体美劳五类课程,但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逻辑和思维方式,我担心学生会因此感到混乱,无法找到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而在“新阳光病房”教授英语的倪思雅则建议引入更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以帮助正在康复的孩子们培养兴趣爱好,实现全面发展。
此外,规范义教支教的教学过程和学生人数对于改善教学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陈书涵补充道:“我们应该充分整理和再次利用义教课程等教学资源,否则就会浪费这些宝贵的成果。”
对华师学子而言,义教支教的过程是一个践行理想的宝贵机会,也是一个施展才情的广阔舞台。在这一旅途中,志愿者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心灵的引路人。他们播种爱、收获爱,义教支教机制也定会因这份爱而不断进步、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