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德坤
近日,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在掀起一阵观剧热潮的同时,围绕该剧原著涉嫌抄袭的讨论自其立项之始就不曾停止。2月26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书吧官博在一条转发量近三万的微博中以“影视剧热度已经足够,再告绝对不会增加热度,求告”暗讽被抄袭者起诉另一抄袭网剧属于蹭热度,更引发网络热烈讨论。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热播的《锦绣未央》也被指原著《庶女有毒》严重抄袭,作者秦简更被爆称为于正《美人制造》所作剧本亦涉嫌抄袭。在版权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抄袭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有版权纠纷的作品依然被投资商搬上荧幕,收视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恐怕还是社会资本在利益诱惑下作出的取舍。
《三生三世》等作品有底气叫板原作,很大程度上是其高收视率、高利润和高人气相互推动的结果。在“一剧两星”的政策冲击下,为改变传统电视剧举步维艰的现状,部分投资商选择瞄准近年来形势大好的“粉丝经济”、“IP经济”,制作高热度IP、采用小鲜肉出演,从一开始便志在拉拢以便于利用粉丝的战斗力及其效益。粉丝群体带来的商业效益在使投资商盆满钵满的同时助长了影视行业的不正之风。面对利益驱使,在追求上剧速度及剧集数量的压力下,放弃雕琢原创剧本而选择改编大热IP,制作方对侵权剧本的版权背景采取不闻不问甚至知而不提的态度,不过是行业乱象中必然的一环。
大量涉抄袭作品被搬上荧幕也是影视行业对其作品作肩负的社会责任的推卸。低质、侵权剧集泛滥,在版权意识尚不普及、版权保护尚不完善的今天无疑是影响社会认知的一大因素。而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一大工具,部分媒体的选择性失明也成为了助长该不正之风推手之一。在新闻资本化的大环境下,通过运作刊登“通稿”、删除不利言论已是影视行业的潜规则。不利用舆论引导大众认知,形成社会对侵权作品的抵制意识,反而在金钱的力量下对侵权事实闭口不提,媒体对问题剧集的大面积宣传也侧面加剧了社会对版权意识的淡漠。而对侵权作品的纵容不仅影响社会认知,也对影视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著名编剧汪海林也曾表示“抄袭剽窃、侵权盗版,对行业危害是毁灭性的,是行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发声,普通群众也逐渐参与侵权作品的抵制。面对《锦绣未央》所构成的抄袭事实,近百位志愿者在三年的时间内参与了抄袭调取证的工作,2017年1月4日,由11位作家联名起诉的《锦绣未央》抄袭案正式立案,该案涉及各类型书目219部、近200位作者,获得了近50位编剧的跨界支援。
《锦绣未央》抄袭案立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版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然而对于数量庞大的被侵权作品来说,这远远不够。在国内影视圈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利益与质量,如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业人士需要提升的不只是创作质量,更是行业底线。而作为广大观众,想要得到行业的尊重而不被作为来钱的工具,所需提高的不仅是文化审美,更有对侵权作品决不让步的版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