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女生节一到,各大高校一如既往地按套路出牌:拉横幅、送早餐、发心愿卡……男生们花心思讨女生们开心,女生们则体验了一把女神和公主的待遇。纵观各高校女生节的图文直播,学生们自得其乐倒也温馨融洽,然而微博上却出现了“反三七过三八”的话题并就此引发热议,新京报书评周刊更称“糖衣炮弹正在轰炸女性权利”。
女生节真如洪水猛兽般消解着妇女节的意义、削弱着女性的地位与权利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相较于妇女节而言,女生节并没有被赋予任何历史与政治意义。“女生节取代妇女节”不过是荒唐之言,但放在妇女节受年轻女性群体抵触的今天便显得大势所趋。于是一批女权主义者试图力挽狂澜,唤醒被女生节“捆绑”还浑然不觉的高校女生们,然而收效却不大。究其原因,纵然这群二十岁左右的女生们接受的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或许对“妇女”一词的真正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已有所耳闻,却依然难以做到将“妇女”多是指向已婚女性的普遍社会认知置之不理,而这也显然跟漠视女权并无关系。
引燃争议的另一方面在于“秀下限”的若干横幅,若说前两年的横幅是以尊重和欣赏女生为出发点的创意大爆发,那么今年的一些横幅则多了几分措辞双关或直白露骨打擦边球的意味。“春风十里,不如睡你”、“今夜只为你淫荡,隔夜请将我遗忘”,本是尊重女性的节日却变成了太“污”的变相性骚扰,公之于众的横幅丝毫不考虑受众感受与其所代表的高校形象,这才是女生节被套上争议与骂名的重要原因。
百度百科中对女生节的定义为:一个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的节日,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心理健康的活动,是高校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之一。反其道而行之,女生节自然就变了味。
就高校开展的一系列女生节活动来看,大多还是健康向上、积极活泼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男女生之间借此增进接触与了解,在繁忙的大学生活中图个开心,就这么被上纲上线地抨击,确实人情不足苛责有余。若说女生节这短短的一天强化了男强女弱的性别成见,那么前提也在于一整年对性别观念的无意识与忽视。
需要明白的是,女生节与妇女节间不存在对立排斥关系。或许女生节的受追捧间接导致了妇女节的进一步遇冷,但社会观念才是女性对妇女节或多或少存在抵触心理的根源。我想我们仍不能妄言社会真正做到了平视和尊重女性,就连女性自身亦如是。一味执于口舌之辩无多大裨益,致力于曾经纯洁女生节的回归,破除偏见重申妇女节的意义,二者并行方为当下时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