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间歇性失语”的相爱相杀

作者:杜俊晓 编辑:王艳丽 发布日期: 2024-05-31

今天下午,我有一场重要的课堂英语演讲。我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步伐自信而轻盈,还不忘微笑着向老师点头致意。我转过身,目光游刃有余地扫视台下每一位同学。计时开始,整个过程没有一点卡顿和犹疑,我在120秒时精准结束了倒背如流的演讲。我微微鞠躬,热烈的掌声随即填满了整间教室。

——这是多么美好的梦中场景。

然而,现实中的我往往是一站上讲台就大脑空白,前一分钟的思如泉涌化作泡沫,我只能在残影中寻找可供组织成言的素材。台下文思如泉,台上语言匮乏——这是曾无数次困扰我的“间歇性失语”。

小组讨论时我可以为了活跃气氛侃侃而谈,但轮到展示环节又想费尽心思逃避,倘若不幸被分配到展示的任务,便紧张无措。还未走上讲台演讲,心里已经开始打退堂鼓:忘词了怎么办?发音不标准怎么办?表情不够自然怎么办?种种预想的糟糕假设让我渴望远离每一个被要求从容、流利表达的时刻。

然而,大学生活免不了各种各样的发言展示。哪怕经历了N次退缩,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第N+1次做出改变,即使往往结果与愿违。去年暑假临开学前,我经历了一番激烈的内心世界大战,终于抓住最后一个名额参加了院辩论社的新生体验赛。作为毫无经验的一辩,我在接受质询时被对方的层层追问“逼”得语无伦次。虽然脑子在努力转动,但短时间里未能组织出条理清晰的逻辑链,流畅的语言表达也无从谈起。赛后反思时,我意识到使我“失语”的是不够充足的赛前准备,以致面对立论中的漏洞攻击,我无法找到强有力的反驳依据。

除了不够充足的准备,让我“失语”的还有什么呢?是同学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是老师轻微的一声叹气,是内心对外界琐碎细节过于敏感的解读。我也想过努力摆脱所有假想中的“坏结果”,主动举手发言。可是,对自己所回答内容的深刻性及准确性的怀疑和不自信,成为让我对展示自己望而却步的又一阻拦。

难以举起的手、难以张开的口——带来了沉默,无尽的沉默……

如何才能克服紧张,打破沉默,走出失语的困境?

英语课要求每位同学上台演讲,为了尽可能顺利地完成这一次课堂展示,我提前一周写好稿子,在反反复复的模拟练习中不断润色语言。终于,我站上讲台,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注视。屏幕上电子秒表的开始键被按下,我听见自己略带紧张的颤抖声响起。为了免受干扰,我刻意避开台下同学投来的目光,也刻意忽略余光里老师的一举一动。漫长的2分钟演讲较为顺畅地结束了,心里有块大石头砰然落地。意料之外的是,我惊喜地收到了陌生同学对演讲内容的赞赏。

小小的尝试或许不会一次成功,但胆怯和犹疑会在每一次举手、每一次起立、每一次开口中转为勇气及下一次尝试的信心。

“间歇性失语”,我目前尚不能与你彻底告别。但愿未来我们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我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