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在线一起,写一首诗

作者:彭晓雅 编辑:杜玉宇 发布日期: 2023-12-28

岁末年终,回首2023年,我不禁惊讶于时间的飞逝。2022年,高考失利,给我当头一棒,在去年跨年的朋友圈,我潇洒利落只留下短短一句“2022,再也不见”。而2023年,对我而言,是充实的,是丰盈的,也是幸福的。这一年里,我终于真正地打开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我不再苛责自己,不再给自己设限,也不再因为多余的顾虑而束缚自己的脚步。

大一一年,我加入了年级学生会,不断重复、繁琐杂乱的学生工作开始让我感到乏味。而作为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我依旧没有摆脱高中时习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我的视野囿于课堂上的笔记、文献中的理论,我知道“拟态环境”,知道“沉默的螺旋”,知道“第三人效果”,却没有走出课堂进行过面对面的采访,也没有提笔写作的习惯。当大一结束时,我感到特别迷茫和焦虑,忙忙碌碌一年,却是空手而归。在暑假,不安、虚无等各种情绪像席卷而来的风暴将我裹挟,我在漫天风沙中试图睁开双眼,前方依然是一片混沌。但我知道,眼前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我要改变。

就像“误打误撞”被新传这个专业录取了一样,我没有过多的纠结和顾虑,也没有多余的期盼和规划,抱着“我应该去试试”的心态,在这个夏天报名了华大记者团的秋招,最后又“误打误撞”地成功加入了华大在线。

来到在线,我完成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准备采访提纲,第一次在活动前用思维导图整理相关资料,第一次尝试报评论和特稿,第一次面对面地和鲜活又独特的不同个体进行对话,第一次进行电话线上采访,第一次熬夜“码字”,第一次写校园活动稿件……

记得我来到在线的写的第一篇文章是桂花专题的悦生活。我写作的过程还算流畅,但是在结尾部分,我和我的编辑楚航都感觉“差点意思”。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后,我的第一篇文章终于发表在了华大在线官网。当点进楚航发给我的网址时,我很开心,不由自主地开始在脑中想象自己更多的文章不断地发表在在线网站的各个版面。

这就是最开始的起点。

第二篇稿件,是我和杜玉宇一起去写的音乐会的活动稿件。在音乐会中,我感受到悠扬的琴声和动听的歌声相融,沉浸于音乐之美中。可是,等到活动结束,我动笔写稿,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不同的歌曲的风格、曲调和情感。深夜,我面对电脑屏幕,写了删,删了写,许久,都还是一片空白。最后,我不得不吃力地用空洞的文字拼凑出一篇稿件。次日,我收到了玉宇反馈给我的、红线密布的修改版稿件。认真地读完她精炼又生动的文字,将她写的和自己的稿件进行了对比,我才看到自己实际水平和理想要求之间的差距,这样的落差让我不禁有些失落。

但在在线的工作中,也有不少时刻,让我感到温暖、满足,富有成就感。在今年冬天的退休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中,我采访了很多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或是有些羞涩地礼貌回答我几句,或是有感而发、侃侃而谈。站在他们对面,望着他们脸上荡漾开的、明媚的笑容,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感,我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那天的阳光金灿灿的,我心里也盈满了温暖。面对面,去倾听、去对话、去了解,这或许就是采访的魅力所在。

完整地在脑中回忆我在在线这半学期所完成的稿件,我回味着创作、“打磨”文字的快乐;同时,也看到自己的局限——我对文字的敏感和掌控,写作的效率和能力,对身边人、身边事的思考的深度等,都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次对着屏幕却打不出文字的无奈,改过的稿子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疏忽大意时犯的低级错误,没有新意的选题,写不下去、半途而废的稿件……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总是差一点“意思”,像被“卡”住了一样

不过,好在我一直在路上。这些让我感到不可控的、无助的、低落的时刻,并没有让我停下脚步。高中时,我会在每年新的计划本的扉页上写下,“为世界贡献自己的一首诗”。写下的诗歌是梦中的梦:“带着冬天与春天一同旅行”。在今年没那么冷的一个冬夜,我写下这篇文字,盼望着新一年的所有未知的际遇,期盼明年我与在线一起写下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