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经典,品味“庄重”

作者:李辉煌 编辑:李嘉瑶 发布日期: 2023-05-11

近来,文选课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台下我们这一帮学历史的娃娃说,要肯花时间,多去读经典,“毕竟‘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在国学社的一次活动中,一位文化系的老师也说,多读读《论语》《老子》肯定是不会错的。

于是我开始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有一则,孔子谈及君子的庄重,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是如果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便学到了知识也难以巩固,很快就会遗忘。

在孔子的时代,保持庄重是抗衡礼崩乐坏、推崇周礼旧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若是君子不能认清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出了有失礼仪之事,就丢掉了庄重,为周礼所不容。而这也表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礼乐规范及其精神核心,平时所习得的“六艺”只是流于表面而已。但是身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各路人士汲汲然地奔走世上,似乎再也顾不上所谓的“庄重”了。

当下,我们对于“庄重”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周礼,但是其基本特征是没有多少变化的。一个人举止得体,说话稳重,这应是外表“庄重”的体现。而内里的“庄重”,体现于对探索世界的渴望以及对世界本质的洞察。

“庄重”并非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个体在与世界的不断交互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处世态度。若要达成这种处世态度,个体既要通晓人情,又要心怀傲骨;既要对陌生事物保有探究欲望和质疑心态,又要排除外界纷扰静心思考。

总之,我认为的“庄重”是外达与内显的双重结合,是物我合一的境界。

于我而言,庄重感首先来源于静心阅读经典的时光。端坐教室之中,细读书中文字,我在洁白的纸页上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于字里行间发散自己的思维。无论是张光直先生对青铜文明的恢弘叙述,还是邓小南先生对宋朝祖宗之法的娓娓而谈;无论是刚直遒劲的辛词,还是引人入胜的欧美小说,都让我深受启发,备感欣喜。尤其喜爱历史学的专业论著,其中一些艰深晦涩的文句,若隐若现的问题,都推动着我去不断探索。在独自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我仿佛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自由,并对人世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陌生领域有了更多探索的欲望。或许在这时,我实现了自己短暂的庄重,并且向人格臻于成熟的境界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我认为自己也存在不够庄重的一面,例如在待人接物方面仍然有所欠缺。而仔细品读圣贤之书,对丰富思想涵养、规范言行举止大有裨益。阅读过程中我对“庄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具体场景中,改进自己的不足。

回归一本经典,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在智慧的思想中沉淀下来,逐渐变得丰盈灵动。现在我大概明白了老师们的用意了。

上一篇: 请假那些事
下一篇: 与“周边”对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