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过载”与留白:在热闹中寻找独处平衡

作者:邹思逸 陈贝贝 颜杨 编辑:王颖 发布日期: 2025-09-30

你是否明知列表群聊里的大多消息与己无关,却仍忍不住一次次点开,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信息?你是否也曾勉强自己参与一场并无兴趣的聚会,只因为害怕不出现就会显得“不合群”?在高度互联的大学环境里,我们似乎总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去追逐更多的链接、更广的人脉,直至身心俱疲。

究竟是我们主动选择了社交,还是社交已经绑架了我们的生活?要破解“社交过载”的困境,我们首先需要正视的,是那份驱动我们不断“赶场”的内心焦虑。

困境:消息的红点与心灵的倦怠 大学生社交过载

在当代校园里,点开任何一位大学生的手机,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密密麻麻的群聊列表。从必修课、选修课到各类学生组织、项目小组,数量庞大的微信QQ群构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基底。2023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木子(化名)谈到自己的群聊有几百个,虽然对消息是选择性查看和屏蔽,但也有着担心“错过重要信息”的顾虑。2024级教育学院本科生裴征宇也有着同样的社交负担,他坦言“需要面对一两百个群聊,收到消息也需要逐一查看”。

线上群聊的喧嚣尚未平息,线下的“社交赶场”又接踵而至。当手机屏幕上的一个个未读“红点”转化为现实中的一封封聚会邀约——班级聚餐、部门团建、社团活动,甚至是“凑数”的讲座时,许多同学便陷入另一重社交过载的困境中。2024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小广(化名)谈到自己经常有“为刷存在感而进行勉强社交”的经历,对于社团活动的去否会有所顾虑,内心也非常别扭和焦虑;2023级文学院本科生赖莉莉表示自己担心与集体变得疏离,所以为维持人际关系总勉强自己参加不想去的社交;2024级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林子豪在谈到社交活动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参加一些勉强的社交活动,内心常感疲惫和矛盾”……

如果说线上的“消息轰炸”与线下的“社交赶场”是同学们被动卷入的喧嚣,那么随之而来的“独处焦虑”,是社交过载困境的主观深化。木子曾主动尝试过给社交做减法,选择舍弃一些无实际收获的社团或聚会,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但随之增加的是自己的心理负担:“总担心别人多想”、“怕被议论不合群”;小广看到他人丰富的社交动态也会羡慕,反看自己的独处状态,担心会被别人贴“人缘不好”的标签,他也坦言这种担忧一直影响着自己的社交选择。

大学生的社交过载,是线上群聊轰炸的疲于应付,是线下聚会赶场的疲于奔命,也是选择独处又不免内耗的不安,他们在这一重重社交难题中,逐渐失去了维持生活社交与自我平衡的能力。

寻因:焦虑裹挟下 认知迷途中

社交过载现象频发,大学生们为层出不穷的社交难题所烦扰,逐渐陷入困境,如过载的车辆沉重难行。通往社交与独处平衡的路阻力十足,而为其布下厚重迷雾、设下重重困难的,正是复杂的认知偏差、现实焦虑与隐形的外部压力。

对社交规则的认知偏差,是社交过载的直接推手。大学生们多默契地认定不参与集体活动便会失去某种好处,种种焦虑缠缚于心,像热锅蒸腾着想片刻放松的神经:认为集体活动一定蕴藏着信息与机遇的误区,滋生了“错过焦虑”。2024级历史文化学院的刘梓童直言,自己会勉强参与集体活动,就是因“怕不去之后,和别人有信息差”,可每每去后,总会发现“其实几乎都是无效社交”,但仍会在面对下次邀约时,为这种“错过焦虑”所催动而踏入活动的会场。小广对此亦有同感,她提到自己会参与不想去的社交,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就是“担心被他人遗忘、怕错过某些机会”,活动过程中内心的别扭和焦躁,是她不愿再回想的体验。手机社交软件中几十乃至上百的群聊,也是散发这种焦虑的“重灾区”。赖莉莉即使会把重要群聊置顶,却仍“会时常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反复翻看消息记录,空耗时间于琐碎无用的信息,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面对群消息难以改掉的习惯。

“怕不合群”的焦虑也让不少人背上重壳,将内心真正所需困锁其中。木子回忆道自己大一刚入校时,因怕被孤立而勉强参加了许多集体活动:“当时觉得别人都去了我不去,会不会让大家觉得我不够友好”,把“参与的多”与“存在感强,能迅速融入集体”画上了等号,让她大一的社交生活挣扎而痛苦。小广也提到,自己从前会把“独处”与“不合群”绑在一起,怕自己独处被贴上“人缘不好”的标签,直到后来才发现“独处不是不合群,而是留出更多时间与自己对话”。

隐形的外部压力也为社交过载推波助澜。林子豪作为班长,“参与不情愿的社交常常是角色使然”,在责任的要求下他不得不去参与较多社交;刘梓童则因为“退群很尴尬,群主管理员都看得到消息提示”,从没试过退掉非必要的群;2024级法学院的冯梓萱面对小型社交邀请,也“不好意思拒绝,觉得拒绝别人会很尴尬”,只能默默承受。此外,木子提到周围环境也会给自己一些暗示,比如有些人会常常炫耀自己参加了多少活动,无形中予人心理压力。

这些认知偏差与心理压力让大学生在社交里陷进“不敢拒绝、不敢独处”的困境。而要破局,就需解开这些动因的结,寻找社交平衡之方。

解缚:在独处与社交间找回自我节奏

屏幕上的红点与现实的邀约如潮水般涌来,大学生们不断的试错与反思中,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类似的声音:健康的社交关系,不应建立于自我消耗之上。赖莉莉在生活中体会到,“真正的存在感是个相对的概念”,它并不需要通过频繁出场来证明;而林子豪作为班长,则更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存在感“是通过关键处的担当和日常中的真诚建立起来的威信与信任。”日常的相处让我们学会思考,是继续这种过载的社交,还是寻求一种宁静而充实的独处?

独处,不应成为一种被惧怕的标签,被拒绝也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当其回归本真价值时,木子意识到独处是“一种自主选择的、积极的状态”,它与“孤独”截然不同——前者充盈自我,后者渴求外界。冯梓萱在手工缠绕中感受静谧,刘梓童在独自用餐追剧中收获快乐,她们用行动体现着自己对于独处的青春态度,把它作为充电的必要方式。

如何破解社交过载?答案或许正藏在对自我需求的清醒认知中。无论是“心态放平、不焦虑”,还是“遵循内心节奏”,其核心都是将评价体系从外部认可转向自我接纳。然而,这条路并非一蹴而就。有人仍在“勉强参与”和“渴望独处”间摇摆,有人尚未找到拒绝的勇气,但每个人都已踏上寻求平衡的旅程。真正的解缚之道,不在于彻底抛弃社交,而是学会在热闹与宁静间灵活切换,让每一次选择都真正服务于自我的成长与舒适。

健康的社交与独处平衡,是一场回归本心的修行。它要求我们既不畏人群,也不惧独行;既能投入地分享,也能安心地回归自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节奏。

上一篇:
下一篇: 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