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告别和思念

作者:罗嘉祺 编辑:曹葳 发布日期: 2025-04-29

步入大学后,在一节心理必修课专题的公开探讨上,我们完成了一场告别和前行的交接仪式,“为什么至亲的人会离开?或许他们需要提前去下一世帮你布置好家”“那些离世的亲人会化作星辰默默守护着我们,我们也要好好生活下去”……这些温暖的话语鼓励着我踏上新的对死亡、告别和思念的探寻之旅。诚然,我们这代人到了这个年纪,似乎也逐渐开始接触死亡和离别了,但它们的到来总是猝不及防,让人一时之间手足无措。

前几日,许是雨天作怪,又或是夜色太过浓稠,那些深藏心底的情绪总不经意间被放大,我不由得又一次回想起十年前姑姑离世时的恐惧。

那是一个燥热的白日,蝉鸣声还未完全止歇,我被大人火急火燎带到医院去见姑姑最后一面,第一次近乎残忍地去面对亲人生命的消逝。时间抹去了许多细节的记忆,我只记得姑姑的手好冷,青色交错的血管将她衬得更瘦弱了。她唤着我的名字要我好好读书,我不知道回什么,只是点头,一瞬间,泪珠失去了控制般滑落,我转瞬又想到大人的叮嘱不能哭,姑姑会难过的,就勉强挤出了一个笑容,隐退到满屋子的人中。然后,我再也忍不住地跑出了病房,躲在廊道里擦眼泪,可是怎么擦都擦不完。近些年,家中的老人也到了年纪。大爷爷是去年下葬的,还未立碑,土包上插满了孝子贤孙棒。那场送别的宴席上,亲戚们热闹的交谈仍盖不住沉重的压抑感,腿脚不便的二爷爷离席前紧紧握着大爷爷的手迟迟不肯松开,千言万语最后化作了一句下辈子还要做兄弟的不舍……

我也曾对这种恐惧产生疑问——既然生死是寻常的自然交替,那为什么我们依旧畏惧死亡?或许是因为我们不愿接受生命短暂的残酷现实,害怕在生命的那趟列车上没有人可以陪着自己走到最后。我们将血脉亲情的连结深深刻进骨髓,讲求着团圆和睦,可没有一门真正完整的课能够系统地教我们怎么坦然面对这个自然的生命历程。直到那节心理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安慰鼓励的话语和件件积极走出的故事才又启发了我。面对生离死别,我们可以号啕大哭,可以宣泄,可以思念,但不可沉溺于悲伤的深渊。

余华在《第七夜》里写道:“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可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这样的无法忘怀应是亲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后痕迹,而不应是一种负担。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忙着刷题、实习、社交,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这些。但我想,每一次认真的告别,都是对生命的敬意,我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己的生死观——不必避讳谈论死亡,也不必沉溺于悲伤。随着经历的增加,我们也终将直面死亡,带着对亲人的爱继续生活,也把他们教会我们的善良与勇气传递给更多人。

《挪威的森林》有这样一句话:“死并非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那些被时光带走的人始终在记忆里栽种着春天,而我们每次抬头时都带着思念与期许继续前行,或许这就是青春里对团圆最好的诠释,是成长中对生命意义的温柔探索。

上一篇: 晒“春”
下一篇: 郁见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