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之下 我愿顺其自然

作者:梁馨文 编辑:延语芊 发布日期: 2025-03-25

现代科技发展愈加迅猛,社会日新月异。今年年初,人工智能于春晚舞台上惊艳亮相,DeepSeek等智能系统横空出世。这不仅展示了AI技术的巨大潜力,也为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敲响了警钟:AI技术无疑将对未来的就业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当科技已经能够超越部分人类的生产力时,低质量的劳动力自然会被成本更低的机器所取代,而AI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更多人工职业被取代的可能,从杭州新闻联播正式使用AI播报,到部分媒体开始利用AI撰写简单的党政新闻稿件和活动新闻稿件,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院的播音生,我深感这一形势的紧迫性。如何突破传统的新闻采编理论,使专业能力不只局限于简单的播报,培养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AI工具运用、紧急临场反应等技能,成为了我们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自媒体时代下,“人人皆可发声”;而在数字化时代下,“数据亦可生成”。这样的变化既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反观我自己,在严峻的情形下却对于AI日渐依赖,不自觉地在学习中使用AI技术,减少了锻炼独立思考的机会,妄图以逸待劳。在老师们多次于课上提倡独立思考后,我不禁反思:未来的道路是自己的,我们进入大学是为了学习了解更多知识,为进入社会打好基础,如果一味谋求进入舒适圈而丧失了学习进步的机会,那最后损失的只会是自己。AI的确是个很好的工具,但是该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还需要加以琢磨。如DeepSeek最特别的一点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细致建议,那么,如何让它更好地辅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做出更加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才是它更好的使用方式。

基于AI新技术,我询问了DeepSeek“人工智能时代之下,我们应当如何发展就业”,而它给出的答案是“关键在于培养不可替代性”。AI虽然强大,但它所生成的内容仍然是基于人类的思考行为,并进行总结、分析、连结而成的,无法达到真正的创新效果。因此,我们的创新能力、敏感度、共情能力、情感联结等AI无法拥有的特质,就成为了我们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因为如此,近几年“跨界”“垂直领域深耕”“实践导向”等理念才成为了学生们考虑就业的关键词。

我始终相信,人生无穷无尽,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心中的海。于山林间肆意奔腾时,我们接受途中一切的风雨,却不必惊慌。心自坦然,尽去赴往那片憧憬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