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AI时代何去何从

作者:赖莉莉 编辑:杜俊晓 发布日期: 2025-03-20

蛇年开端,一款名为Deepseek的大语言模型以其开源优势火爆全国。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向我们大力招手,AI浪潮势不可挡。当一些传统岗位被这股春风席卷而去时,另一些新兴岗位也会如春雨润物般发芽生长。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成长在Z时代的我们来说,互联网的黄金发展期已经远去,如何拥抱新的未来?这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

当AI短短几秒钟生成若干份客观精准的教学评语;当AI作为虚拟助教加入课堂教学;当AI检索全网教学资源呈现出一份“完美”的备课方案,教师这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显然面临着人工智能教学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更新、改进。对于师范生而言,如果仍然依葫芦画瓢,沿用前人的教学经验,使用代代传承、毫无新意的ppt,就很可能遭到下一代新生力量的排斥,更遑论践行教育的初心。毕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么,作为师范生,我们如何紧跟新生事物的步伐,创新教学方式,让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呢?尽管大学里开设了不少这样的课程,教授们讲着怎样利用AI辅助教学,准教师们在台下认真听着。但是我认为,答案仍然是未知且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必须要等我们真正实践,在行动中才能感受AI技术的可取与不可取之处,才能真正在人机互动、师生交往中体会到心与心真实联结的可贵性。

走在桂中路上,看四时景色——桂花的馥郁让人的身体释放愉快的信号,法国梧桐的飞絮让人禁不住打喷嚏。现实的存在布满了血肉的肌理,有关思维与存在的命题只有人类会去探索。我们思想着,于是咏叹秋日胜春朝,大雪纷飞如柳絮。面对变幻的事物,人的语言具有不确定性,绝不会被冰冷的数据所涵盖。也正以其不确定性,人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才有丰富的内涵,而人类语言就是浇灌生活之花的甘露。人工智能只是站在人的肩膀上组装语言,它根据无数代码输入确定的答案,每一个字都是精准计算好的。就这一点来说,人和机器截然不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实的交往中,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此,有人焦虑迷茫,有人欣然接受。但无论如何,请始终记得,它只是工具。就现实创造力而言,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思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明发端于语言,语言来源于思想情感,而代码是敲不出喜怒哀乐的。请相信,只要心脏在跳动,我们就有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一步步削弱思维的深度,只会让心灵之花遭受摧残,乃至退化。

所以,无论身处何位,都不要被思维的影子奴役了真正的思维。

上一篇: 春日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