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的途中,嘈杂的车厢,窗外是连绵的山。
那些山一闪而过,与我南辕北辙,点头之交,却勾起我内心深处那种对山的依恋。等到了武汉,只怕是再难见到这样的山了。我这么想着,心中生了几分怅惘。群山怀抱着生养了我的小镇,“开门见山”,于我而言是家常便饭。那片山中有一峰名为三清山,我每每和人谈起家乡总会自豪地提起它。
三清山耸入云天,与道教有缘而得名。它就在不远处,然而,它的存在对儿时的我来说,不过是一座“好像有点出名”的山。那时候,家乡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三清山虽近,但山势险峻巍峨,上一趟山,需要翻山越岭才能上栈道,要么顶着猛兽毒蛇的潜在威胁,徒步数小时,要么就要支付一张对于年幼的我们来说无比昂贵的索道票。然而小时候的我相信自己总会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三清山是起点,我指着三清山对妹妹稚气地许下诺言:等姐姐十八岁就带你去那玩。
数载时光一闪而过,今年寒假,我兑现了诺言,带着妹妹前往三清山观景。我们坐上了缆车,在电力的牵引下,遁入了山间云雾。“坐”临高空,眼前的景色逐渐变得开阔,山峰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步行与栈道之上,我看到了传闻中的奇景:巨蟒出山昂首挺立,司春女神端庄秀丽,玉京峰高耸入云……三清山的美,是那种震撼心灵的美。它不需要华丽的修饰,也不需要刻意的雕琢,大自然赋予了它最独特的气质。
江山妩媚,但更打动我的是一路上所见所感的一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这里留下了欢声笑语,他们不远千里,只为一睹三清山的风采。而在这自然的古韵外,三清山上也留存着现代的痕迹。一路走去,到处是环境保护的标语和对珍惜物种、自然地貌等的科普介绍,更有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为这片土地披上了坚实的保护罩。原来,这座“沉睡”在我的记忆里的山,一直“活”着。它怀着自然的鬼斧神工,更留着现代人的环保智慧,也当我走出家乡后,才发现它的独特性。当我看到别处的山,便会想起:嘿,我家也有这样的山,它叫三清山。每一次回想,就仿佛又一次回到了家,回到了被山怀抱着的故土。我抬头,顺着家门口的道路望去,看着那路向三清山的方向延伸,它同时也通向无数个远方……
岁月流转,山河依旧。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家乡,仍旧是绿水傍着青山,但它同时也在新时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亦有幸乘可为时代之风,用双手绘就未来,用脚步丈量青春。而离家求学的路越远,对那片土地和连绵山峦的认同感就越强,记不清多少个夜,山乡入梦,托举起我那么多个明天。
列车闪过满眼青翠,我在心里一遍遍默念:生于斯,长于斯,我就是山的女儿。我的来处,山清水秀,云舒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