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起来,“记者”这两个字与我入学以来的撰稿之路可谓是少有交集。犹记得培训时学长就给我们讲过,他很后悔曾经一直写悦生活而少接触特稿、活动稿。我曾几何时对此不以为然,但当我真的成为了实习记者,才陡然发现,果真是血与泪的教训。
从小到大,我都向往渴慕着文字,这种渴慕是从知晓“仓颉造字”这个故事开始的,从故事回望历史,直教人慨叹古人那美妙的智慧。当然,何止中文,每一种语言、每一种文字,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刻印,是祖祖辈辈数代人的智慧结晶。对文字的向往让阅读与写作成为了我生命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让我与中文采编组结缘。
初次认识“中文采编组”还是在未曾踏入过华师的那个暑假。我热衷于文学创作,却也因为“文学”,阴差阳错之下进入了这里。在夏令营当初步了解到新闻稿、活动稿都只能表达客观想法,无法输出主观思考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排斥,只能庆幸:好在,还有悦生活可写。
但很快我便发现自己想错了。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我在第一个学期系统地学习了何为新闻,也真正了解到了新闻为何必须要客观真实:只有所有事实、要素都是真实的,全过程、整体表达清楚了,才叫作新闻。主观思想终究是片面的,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很容易令他人误解,了解不到真正的事实。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那双会发现的眼睛,找寻大家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新闻;应该用一双会客观记录的手,传达出真实、客观、吸引人的新闻,让大家了解实事;应该用一张会交际交流的嘴,采访出最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故事。
理论的知识总是简单而固定的,具体步入实践中却总会遇到挫折。在经过校运动会的采访与撰稿后,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互动现场犹如记者的“前线、战场”,如何在与对方的交流过程中摸清对方的性情习惯,从而采取更有效的问法。而采访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如何掌握迅速“战况”,根据实况灵活变通等等,都是需要我们把握的地方。这之后的撰稿更是在“梳理战场”之上的“总结战局”,如何有条有理,如何客观真实等,都需要认真思量。但是我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采访时常常照本宣科,不会深入挖掘;一遇到害羞内向的采访对象,就不知道该如何问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而在遇到健谈的采访对象时,又容易被对方带着跑,不知道怎么绕回来了……
而后的一篇特稿,更是对我的自信心造成了巨大的损伤。《Balance》是我的第一篇特稿。在我的设想中,如果能够写得好的话,应该会非常出彩,但是我们弄砸了。然而在最后的批注修改时,我看着满屏的红字修订,对比另两位同学的部分,多得不是一星半点,心中拔凉拔凉的,不禁反思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在线的工作。因为我总是不清楚自己的部分能问出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有何意义,写的部分范围控制在哪里比较合适等等。
总而言之,我的“记者”生涯到目前为止是不太顺利的。可能仅仅只有多篇悦生活的经验积累,锻炼了些许文笔,至于新闻活动稿件、特稿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正因缺少,才会有所成长。只期望明年能够见到这样一个全新的自己:站在采访对象的面前从容自如、灵活变通;踊跃积极跑活动,勤学勤问;探寻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出好的选题。
愿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