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满满!这门课告诉你如何“修炼”成为优秀语文老师

作者:郝日虹 编辑:华轩 发布日期: 2024-07-04

“为什么古代的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却没有八言九言?”

“《廉颇蔺相如传》的最后一句,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里的宾客是谁?”

《中学语文名篇选讲》课堂上,面对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课文,文学院副教授张筱南时常会抛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作为文学院公费师范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中学语文名篇选讲》历经多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始终保留至今。这门课长期由语文教育教研室李发舜、吴满珍、卢雄飞等多位老师主讲,多年积淀,确立了这门课“启智共情、育人立志”的教学风格。开设至今,一直颇受好评。由于“一课难求”,不少学生前来旁听,能容纳百余号人的教室经常坐得满满当当。

名篇,怎么讲?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篇目是《庖丁解牛》。这篇课文大家应该是高一时学的。你们还记不记得梁惠王听了庖丁给他讲了一番如何‘解牛’后,是怎么说的呀?他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难道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梁惠王听的是‘解牛’,怎么学会的是养生之道?”甫一开讲,张筱南就抛出了一个让同学们感到好奇的问题。

一时间,课堂上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当时语文老师就是这么翻译的,好像也没觉得奇怪”“是啊,解牛和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出乎意料的提问后,张筱南并不急着给同学们答疑解惑。她轻点鼠标,一张“战国七雄”地图出现在投影上。

“梁惠王其实是魏国的国君。你们看,魏国被秦、赵、齐、韩、楚五个国家围在中间。战国时期,试问哪个诸侯国不想兼并他国,或者防止被别国兼并……”从梁惠王治国之策到秦兼并六国顺序,从庖丁解牛技艺到顺应自然规律,从儒家经典到道家著作,一篇《庖丁解牛》的重读,张筱南糅合了大量历史知识,还详细推演了先秦文学流变及其原因。

神奇的是,她的讲解杂而不散,条分缕析,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地把“解牛”和“养生”之间的关联分析得明明白白。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讲到精妙之处,课堂上不时响起顿悟的感叹或者会意的笑声。

既然是重读,授课对象又是大学生,真的有必要把一篇不足400字的古文讲得如此“波澜壮阔”吗?

“有必要!”张筱南笃定地回答。“不把这些梳理清楚,以后你们讲《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等先秦篇目,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就是‘浮光掠影’,除了把文章逐字逐句地翻译一遍,一旦触及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就会力不从心,讲不深,也讲不透。”

好课,怎么备?

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能力是关键所在。

了解课文和语文新课标之间的关系,理解教材的编写逻辑和体系结构……课堂上,张筱南没有“生硬”地灌输这些与教学设计能力相关的概念,而是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

“给你一篇课文,没有教案,不能上网,要求在十五分钟内快速备课,然后进行试讲。这种考核方式非常考验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也是你们今后在应聘中很可能遇到的场景。”张筱南这样告诉学生。

“现在有互联网,有手机电脑,查找资料比以前方便多了,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师范生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形成干扰。”她解释说,“不少同学拿到一篇课文时,第一个想法就是看教案,要么上网查一查,然后再把找到的资料东拼西凑。可想而知,以这种方式备课,讲的内容会零散,且流于表面,无法深入,更谈不上准确契合教学目标。”

“我们培养的师范生应该具备快速、独立完成课程教学设计的能力,而不是离开互联网,或者没有教案不知道怎么备课了。”张筱南希望引导同学们有意识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如何引导?她的思路是,让大家学会把大学专业知识和中学语文教学融会贯通。

“大学四年,其实我们的师范生已经储备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让他们讲文学发展脉络或者文学流派演变,很多人都能侃侃而谈。可是,一旦让他们讲课,却很难把大学里学到的东西融汇到中学教学中。”张筱南说,“如此一来,应聘试讲时,没有教案或者不能上网,他们依然停留在字词和文本分析,显然是跟不上当前语文教学发展趋势的,又如何体现华师的师范优势和特色?”

基于这样的理念,张筱南鼓励同学们绘制“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国小说史”等时间轴,再把高中语文中所有的诗歌或者小说篇目一一对应地放到时间轴里去。

“作业很难写吧。干脆我宽限一周,大家认真写,不要糊弄,让自己学会最重要。”课堂教学群里,张筱南带调侃地叮嘱大家。打开群里提交的作业,动辄七八千甚至上万的字数。

为了完成这份作业,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云秀蕾翻看了《中国小说史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多本书籍,再用思维导图把同时期和相同创作流派的作家归类到了一起。“当把高中教材里的小说选篇填入框架中,一下子发现讲解脉络清晰了很多。”

一张时间轴,架起了专业知识和语文教学之间的“桥梁”,让同学们对曾经学过的课文有了更多元、更宏阔的解读视角。

“我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与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都整体粗略地阅读了一番,将大学近两年学习的关于小说的‘碎片化记忆’进行了系统领略。”在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周振威看来,了解这些,对中学语文部分小说作品的文本解读可谓是“降维打击”,从文学史角度对小说进行总体把握,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望而可知”。

“只要能够找准中学语文篇目在文学史中的‘坐标’,快速备课时,不论是解读的深度广度,还是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都会心中有数。”张筱南老师说。

名师,怎么炼?

这门课的授课时间并不长,只有16个课时。《郑伯克段于鄢》《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转》《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故都的秋》……这些都是张筱南精心选择的“重读”篇目。“这些课文都是初登讲台的老师比较容易‘踩雷’或者讲不清楚的。”课堂上,张筱南想把更多的“干货”分享给学生。

作为文学院学科教学专任教师,张筱南很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她当过教学竞赛评委,指导过师范参加国家级的教学竞赛,也担任过不少中学语文教师招聘的评委,非常清楚师范生初为人师的“短板”在哪里。

每个学年解读的篇目都会根据最新的语文课标和教材变化进行调整。“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步子迈得很快,大势所趋,倒逼着我们的课程也得快速迭代。毕竟,中学的校长和一线教师都是教学的行家里手,我们的师范生培养是不是与时俱进,一试讲,就能看得明白。”

作为一名在“语文教育”深耕多年的老师,张筱南深知,师范生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除了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她对师范生有着更多期待:“希望我们培养的师范生都能成为‘有格局的老师’,不仅师德好,教学能力过硬,还具备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勇于探索,教研相长,不断突破固有的教学模式,从‘教书匠’努力成长为‘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