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工作强调,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笔者作为高校的教育督导员,几年来在教学督导工作中看到,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和“创新课堂”的多数教师能够很好地实施课程思政与创新策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今年前半年的抗疫期,被封城闭户的教师们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出现一批责任心强、教学方式创新、课程思政风格突出、教学互动状态和效果良好的教师教学案例,他们借助信息技术,集图、文、声、貌于一体,将课内课外及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实现了与课堂教学等效的优质教学。
督导员在督导评审“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时执行的是以下初步要求:一是申报材料、教学材料规范完整,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二是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获得感,能够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遵循教学规律、思想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导向,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四是课堂教学育人成效显著,能够较好地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学生品格养成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风格突出,特色鲜明、感染性强、学生评价良好,对其他同类课堂具有可推广性、可借鉴性的教学改革经验。
如何拟定不同高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标准,还需要深入研究,以上督导评审的初步要求还会根据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完善。教育心理学者关注教学过程的心理机制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至少有三点要求:教师符合教育心理学基本规律的传知与解惑,学生知情意行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师生的感动、互动、内省和共同成长。“课程思政”的教学督导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积极内省与健康成长。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填写课堂教学评估表,还应包括教学过程、追踪和终结评价,还有师生自评和他评等。教育督导在“课程思政”的督教、督学和督管的过程中加强学习教育心理学、思政课程原理和方法,是完善高水平“课程思政”教育督导功能的学理基础。
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研究团队开展了“大学生乐读”项目研究,作为教育督导,我积极支持。因为“乐读”可以促进“课程思政”的探索。
在接受“大学生乐读”项目师生访谈过程中,研究生们提出了有关“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问题,引起我的思考。“红色经典书籍”一般是指有关中国革命题材的书籍、小说、诗、话剧。我们这些与新中国建立同成长的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红色经典书籍”还真不少,《红岩》《红日》《青春之歌》《我的祖国》《走进新时代》等。这些“红色经典书籍”深深嵌入了一代人的成长过程。
大学生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可红色经典书籍的价值,但实际上很少阅读,因为觉得这类书比较严肃、高大上,有距离感。我的阅读体会是,“红色经典书籍”源于中国历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华中师范大学校友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演出,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起到鼓舞人斗志的作用。至今人们聆听钢琴协奏曲《黄河》依然心潮澎湃。
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主要作用是建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是人行为的心理基础。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也研究人的三观,研究人的信念、动机、态度等因素对人的行为之影响。从“红色经典书籍”中挖掘人性的积极因素必将有利于青年人逐步形成健康的三观。从大学课程思政与生涯发展的教育督导实践案例看,“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显然具有引领作用,促进了人的生涯发展,使他们顶天立地,有家国情怀,传承文化,服务家园。
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校党委书记赵凌云在《应对疫后教育变革的思考》中提出“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爱国、爱集体,这是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根本……教育学生涵养三个情怀、立三种品德:家国情怀-接班人之德,人类情怀-人类公德,社会情怀-公民之德。华师学子应该是大爱之人、大雅之人、大气之人,也即华师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精神的化身。疫后立德树人怎么做?构建“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体系,五育并举,做实课程思政,每一门课都承担立德树人的职能,承担双重职能。一课双责,既是知识教育,又是道德教育、思政教育。”
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大占据了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将红色经典书籍推送到大学生的书桌上呢?互联网有双刃剑作用。教育心理学者认为,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是必由之路。《大学生乐读》就是创新尝试,项目通过网络合作交流、分享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读书体会、来自全国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延伸课堂教学、服务社会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艺术能否促进“大学生乐读”?笔者的观点是,艺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艺术也能促进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红色经典书籍”常常被改编为电影和音乐形式以后,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反响和阅读者分享。
目前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有些脱节,受到人与教育环境的发展因素影响,需要多学科的合作研究。中小学德育常常是“被动灌输”的,而大学需要“主动积极学习”。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历来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是需要认真学习的。“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与生涯成长有关,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治学、修身、济世”目标相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个人的幸福源自家庭与国家的幸福,而幸福的获得需要脚踏实地去奋斗,需要读好书、会读书。
何为好书?“红色经典书籍”多为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好书。教育心理学者认为,“好书”一定是能够与读者心灵沟通的健康生活作品;“会读”是学习者带着兴趣阅读,“乐读”,善于选择愉悦身心、促进成长的书去消化吸收并运用。“大学生乐读”推进了高校课程思政的进程,“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促进了立德树人的探索,该领域还需要多学科、方法、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