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我接到任务要采访生命科学学院一位86岁的党员教师。在得知来访意图后,这位老师反复跟我讲:“我不想被报道,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只想跟你们聊聊天,讲讲我们那时的故事。”应被访者要求,此次采访不公开她的姓名,仅称呼她为华老师。
电话那头,已退休近30年的华老师听说我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后声音颤抖了起来,此次来访仿佛勾起了她当年在小红楼里的执教回忆。我耐心倾听着,她把年轻时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上的初中,高考考进了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后来保送到华中师范学院进修。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所幸位于武昌的大学城未受重创。当时正值暑假,交通阻断,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历史时刻。滞留在武昌的大学生便组成了抗洪筑堤的突击队,与武汉人民一起加入到了紧急抗洪工作中。”“那个时候男生白天出去扛沙袋,女生就帮忙洗衣服、做饭忙一天。多年后,武汉再次全城动员,各司其职对抗疫情,快66年了,我至今都还在感慨:武汉人,不简单啊!”她谈到这儿,声音一度哽咽。疫情期间我们见证了许多不计报酬、不计生死的英雄,有的在一线与死神搏斗,有的在实验室不舍昼夜地研发药物,也有的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华老师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现在也已走过人生的大半岁月,回头思考,我们老师到底对于学生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倾注了多少心血呢?对于优秀的学生而言,他们或许很少思考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到底是为了自己的发展还是为了振兴祖国,这两者看似冲突,但国遇危难时方显其本色。”诚然,此次疫情有人愿意当战士冲锋在前,也有人百般借口推诿逃避。“如果都是后者,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该怎么办?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啊!”
华老师告诉我,她的“小家”就是靠“大家”帮扶出来的。在邮局工作的父亲膝下有八个子女,若没有国家政策帮扶,这样的家庭实难培养出一个有学术贡献的教授。“我经常去校友捐助的佑铭体育馆散步,作为普通人民教师的我虽捐不出一个佑铭体育馆,但我也是一名老党员,现在国遇危难,我只有用这种捐款的方式来报答党和国家的培养。”
“我希望自己能活到明年建党一百周年,看看祖国的建设盛况……”华老师的故事像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心中,这位老党员身上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用笔去记录,用心去体会。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不久后就要走上岗位教书育人,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是教师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二天,我又拨通了华老师的电话,再次跟她征求意见是否能公开报道她的事迹时,她却这样回答:“我一生中点滴的进步和成绩都是党和国家培养教育的结果。现在我老了,碰上疫情,成了党和志愿者关心和照顾的对象,我已经很不安了。惟愿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