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学子】周子琦:绽放在讲台上的夏花

作者:周双 白静静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8-01-09

厚德、博雅、笃学、敏行的校训中间夹着五星红旗,黑板上写满了整齐的关于蛋白质的板书与氨基酸结构式,讲台之下,一双双带着求知欲眼睛聚精会神地盯向前方,思维的火花充盈着整间教室,冰冷的黑板仿佛也因此变得温热起来,讲台上的那个年轻面孔是带来这一切的主角——实习教师周子琦。她拿着教具,在同学们之间灿烂地笑了,宛如此时窗外盛开的夏花。

 

 

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4级师范生,周子琦的身份还有许多:免费师范生、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2014级年级主席等等……曾斩获过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的她最近又在“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特等奖。

初见周子琦,长发披肩,穿着淡雅的她给人的感觉温文尔雅,笑容好似冬阳般温暖。获得过博雅丹桂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的她,最近又在校长奖的答辩之中口吐莲花。她将自己与专业的相遇比作一场历时三年积淀,从陌生到深爱的“包办婚姻”,将自己与免费师范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并成为唯一获校长奖的师范生。

投身学生工作:适应到习惯的漫漫路

“从最初的无名部委到院秘书长再到年级主席兼实习组长,一路走来,我从未后悔,因为我在向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行。”周子琦说,随着自己学生工作的职位升高和责任的加大,她对于学生工作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适应变成了习惯与坚持。而不同的学生工作所带给她的能力提升也有所不同:秘书长的工作让她做事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担任年级主席让她领会到学生工作服务与朴实的本质;在院党委记者团的经历让她在宣传技能上有所提升;而师英教育学会分会长的工作让她对于社团活动的组织已然轻车熟路。能力的提升必然伴随着磨练与痛苦,少不了挫折与困难,而但她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谈及此处,周子琦温和的眼神之中,散发着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一丝独属理科生的果敢。

知识稳扎稳打:把握学业的主赛场

“大学生相对高中有了更多方向的发展与多样化的学习,但是学生的身份并没有改变,学习就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在谈及学习时,周子琦首先讲到了自己的大学目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达到当今发展迅速的社会对于教师的高标准要求。周子琦明白,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实现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石。来自山西的她身上带有山西人的勤进:“我是一个在寝室坐不住的人,一有空余时间就跑自习室、图书馆。”都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不赖床是周子琦的习惯,寝室在她眼中并非困顿消遣的场所。既然心中确定了学业是主赛场,周子琦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学分绩和综合素质积分专业第一。经过一番努力奋斗,高考分数擦边进校的她实现了这个目标。

坚持以赛促练:征战教学的竞技场

“提升教学技能是这三年多来我一直努力不懈奋斗的方向。” 周子琦深知教师使命的重要性不止在于拥有扎实可靠的专业知识基础,更在于如何使自己课堂出彩发光。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具有感染力与生动,她曾经尝试跟着播音员读故事,细细揣摩《朗读者》中嘉宾们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在课余时间,周子琦也没有闲下来,她一头扎进推敲思考教学设计的优化提升之中,并将钻研成果在教学之中不断的进行练习。大四实习时,周子琦进入华师一附中担任实习老师,面对同时承担五个班生物教学的繁重任务,周子琦依然凭借过硬的技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成功开展了教学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和“优秀实习生”称号。

“要想迅速提升教学技能,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多参加竞赛。”周子琦不放过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2017年10月,她不负众望地拿下了第七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大赛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设计评比两项“特等奖”。谈起“华文杯”的经历,周子琦坦言并不轻松:极其有限的备赛时间,参赛选手普遍过硬的素质,难度较大的课题,评委老师的严格以及肩负的华师荣誉都带给了她不少压力。最终,她以新颖的方式化繁为简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对于教学要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打动了评委老师的心。

不断树立旗帜:先定一个小目标

“有目标,就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周子琦把自己从大一新生到大四优秀学生代表的成就归结于她所制定的一个个细小的目标:将学分绩提升到专业第一、坚持做学生工作、提升自己课堂的感染力、掌握教学软件的制作等等。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时刻不忘给自己制定新的小目标是周子琦一直遵守的信条,每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能让她从内心感到雀跃不已并更加坚定:努力总会得到相应回报。“不要害怕会失败,有机会就敢于争取。”谈到参加竞赛、竞选职位、面试工作时,周子琦觉得,勇于开拓尝试,追求上进就是最好的状态。

回首桂子山上,小红楼里三年半的大学时光,用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奋进的周子琦身上始终保持着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生科人的奋斗精神,华师人的朴实刚毅,以及人民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感。而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未来,希望正如她所说的:“忠诚于自己的内心,不断追求卓越,向着下一个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