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藏书之星”刘骁:不仅仅是藏书这么简单

作者:宋婧 金洁 编辑:值班编辑 发布日期: 2015-01-16

华大在线讯(见习记者 宋婧 金洁)1月13日,由校图书馆、宣传部、校团委联合主办的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 “读书之星”评选结果出炉。我校文学院研一学生刘骁以藏书715册获得“藏书之星”的称号,并位居个人藏书榜首,远超第二名400余册。华大在线与刘骁进行了对话,了解这位“藏书之星”与书的不解之缘。

华大在线:藏书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培养起来的呢?

刘骁:在我小时候,我母亲会为我的书编号,详细记录购买的时间和地点。母亲用昂贵的全彩本吸引我去读各种科学类的书。自那时起,我就一直在自己喜爱的故事书和我妈期望的科学类书籍中尴尬的成长了。

华大在线:你的藏书数量多达715册,这些书是怎么慢慢收藏累积起来的呢?

刘骁:虽然高中开始买书,但是由于课业压力比较大,买的书并不多,大部分书都是念本科的时候买的。我几乎每周都会在网上购买两三本书,放在寝室里,累积多了就会让父亲开车带回去一部分。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三套《源氏物语》,三本《小王子》,三种《本草纲目》。对于喜欢的书就是会不知不觉买很多。不同的译者,不同的版本,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除了新书,我的手上还有许多版本较老的书,有的是爷爷送给我的,有的是我在旧书店淘来的。

华大在线:700多本书,不是一个小数目,整理起来会很困难吗?家里有特定的“藏书室”吗?

刘骁:家里原本有一个书柜了,但是后来买的书太多了,又买了三个书架放书。后来,家里也确实没有很多空间可以放书了,所以寝室就成了我藏书的第二空间。现在我的桌子上的几个格子也都塞满了书。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图书管理方面的书籍,知道一些图书分类的方法,所以整理起来也不算太难。有时候我也会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对于这些书,我会把它们拿去参加图书置换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在光谷举行的“筑梦江城·图书换绿植”大型社区公益活动,既可以用书换得一盆绿植,还可以借此机会把书先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很有意义。

华大在线:图书馆也有丰富的阅读资源,也会选择去图书馆借阅吗?为什么会偏爱收藏的方式呢?

刘骁:平时当然也会去图书馆借阅,但是我读书比较慢,尤其是在阅读理论性比较强的书时,我喜欢自己反复地读,还要在旁边做一些批注,所以,相比较去图书馆借阅,我更喜欢自己把书买回来读。

华大在线: 作为一个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却拥有这么多的藏书,在收藏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刘骁:我本科在华中农业大学学习园艺专业,可是我喜欢买人文社科类的书,专业方面的书买的很少,因此我母亲老是觉得我是在买闲书,对我很不理解。那时的我,常常在周一买了书,周末的生活费就特别紧张,有时候只得在网上买货到付款的书让爸爸代付。来到华中师范大学读研之后,每周有六百元的补贴,买书的时候手里便宽裕了许多,补贴的六百元钱基本上都用来买书了。

华大在线:本科学习园艺专业,研究生物技术,现在却在文学院研究文艺学,在专业上会有不适应吗?

刘骁:我小时候就蛮喜欢看书的,所以哪怕我在华农读的是生物技术,我也很喜欢读自己专业的书,但是只有文学类的书才是最对我胃口的。其实,我当时毕业的时候也很纠结考不考研,因为我的本科的专业在沿海地区找份好的工作是很容易的,而且我确实也不想当老师。可是我最爱的还是文学,而生物技术并不能给我带去真正的快乐。不过,我现在还是会关注原来专业的一些前沿类信息,因为也有很多知识是很实用也很有意思的。

华大在线:715册书都看完了吗?收藏了这么多书,给学弟学妹们推荐几本吧?

刘骁:这些书我是都看完了的,因为我从小就有个习惯,看不完一本书就很难睡着。我一个星期大概会读5本书吧。对我来说,看书就是一种消遣,就像听一首歌,去一趟旅行,所以常常会抓起一本书就开始读,看的书就自然多起来了。我想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这是一本生动易懂的哲学类书籍。还有维特根斯坦的《文化的价值》,也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