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校友】陈子扬: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研究生学霸

作者:华轩 编辑:曹世生 发布日期: 2015-01-14

1月14日早上6点,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正在进行采集手术,他是全国第4700例,2015年北京首例。北京电视台对这位捐献者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他就是我校音乐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陈子扬。

而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是一个年仅6岁的小女孩。6个小时后,采集结束,陈子扬终于舒了一口气。想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陈子扬感到很开心。在他进行手术的前一天,我校音乐学院万莉老师专程乘飞机到北京医院看望,为陈子扬送去全校师生的祝福。

刚刚采集结束的陈子扬

母校老师赴京送祝福

2014年6月,陈子扬毕业于我校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2011年2月,陈子扬报名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毕业前夕,即2014年5月,他与一个素不相识的6岁小女孩配型成功。这个小女孩患的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听到这个消息,作为独生子的陈子扬并没有犹豫,签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协议,等待合适的手术时间。

陈子扬的大爱之举感动了母校师生,尤其是曾多次在一起表演的万莉老师,承诺说移植手术前专程到医院去看望,为他鼓劲加油。移植手术定于1月14日,万莉老师搭乘1月13日早上的航班飞往北京,专程到医院看望第二天就要捐献骨髓的陈子扬。

万莉老师将作曲家王原平签名的专辑送给陈子扬

去北京之前,万莉说自己的新专辑《民歌荆州》唱片出版了,准备送给陈子扬作为纪念。陈子扬很高兴,并表示希望自己最敬仰的著名作曲家王原平能够在上面签名。1月11日,万莉到录音棚录制新歌正好见到王原平,并讲述了陈子扬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王原平听后很感动,说“这个孩子不得了,有爱心”,并欣然在唱片为其题词“与爱同行”。

13日上午10点多,万莉一下飞机就直奔医院病房,把王原平签名的唱片送给陈子扬。看到陈子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都很好,万莉感到很欣慰开心。陈子扬的母亲也是当天上午从湖南老家赶到北京的,一开始听说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心里挺着急的,毕竟只有一个孩子。但想着小女孩只有6岁,那一家人该有多担心啊,于是也就支持儿子的决定了。“我很佩服子扬的母亲,她的支持对子扬很重要”,万莉说。

本来万莉是想呆到1月14日,但这一天学校要期末考试,她要监考,所以顾不得休息,万莉就又从医院赶到机场,乘坐晚上的航班飞回武汉。“早上出门的时候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一会到武汉也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了!把祝福留在北京,把信念带回武汉。一切顺利!”万莉在首都机场发了这样一条微信。

采集结束后,陈子扬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已经毕业离开母校了,但万莉老师代表母校老师专程到医院看望令他非常感动。“华师的爱超出了一切,给了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勇气和力量,还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闫瑞同学是大家的榜样”,陈子扬说。

爱心男孩是一个学霸

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介绍,陈子扬是学校的科研之星,研究生期间参与完成教育部一般规划科研基金一项;公开发表论文4篇,其中3篇为CSSCI来源期刊论文;独立主持完成北京市政府购买公益项目一项(经费10万元);获评2012-2013年度优秀“共青团员”;获校第十五届桂子山科技节“科研之星”、第六届“华研之星”声乐组一等奖、香港国际声乐比赛湖北赛区民族唱法一等奖、湖北省首届艺术节大学生戏曲比赛银奖等荣誉。毕业前夕,陈子扬因为科研成果突出签约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陈子扬说,从一个民族院校考上华师研究生后,有一个问题立马呈现在了自己脑海中。“你毕业后准备干什么?能够干什么?”自己的本科不是211、也不是985,而是一个很普通的综合性民族大学,而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时,特别是高校、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喜欢强调你的“出身”。

于是,陈子扬又在思考“你拿什么去跟那些211或985高校或者是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比?”于是,他想到了做科研、做学术。科研、学术意识是被绝大多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所忽视的。研究生的学习期间,很多表演专业的同学仍停留在我只需要唱好歌、弹好琴就够了,那些科研学术都是音乐理论专业学生干的事儿,继续做着“音乐家”的美梦。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梦终究是要醒的,陈子扬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不想等到梦碎的那一刻才来反思。

“你不做,我做”!身为湖南人,陈子扬有着湖南人的性格——“吃得苦、发得狠、霸得蛮”。科研做什么?怎么做?他想到了“笨鸟先飞”、“哪缺补哪”。表演专业的学生缺乏的是广泛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里,周一至周五陈子扬全天上课,不仅要修习音乐学院自己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还要穿梭于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社会学院、文化产业中心以及武汉大学哲学院去听课,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去混取学分,而是去了解这些理论偏重的学科,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从这一点上,我很庆幸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作为我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校,华师强大的综合学科环境让我可以游走于各个人文学科,倾听各家之言,这种有利于学习上吸取综合养分的便利是其他一般高等院校不能比拟的,更是专业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无法企及的”,陈子扬说。

除此之外,陈子扬还阅读了很多的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学科。他认为,现在的研究模式是一种大学科背景下的小研究,要求你的研究成果具有普适性的价值。前面的学习只是为自己的科研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如何将自身学习与科研研究结合起来这又是陈子扬急需探索的另一个问题。

陈子扬很庆幸导师周希正教授给他的科研道路指引了一盏明灯,周希正教授大胆地启用陈子扬参与他的教育部一般规划科研项目——《地方戏曲进入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的研究,使陈子扬真正进入到了研究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的行列。

作曲家王原平题赠“与爱同行”

为了研究到剧团抬戏箱

通过比较选择,浙江的婺剧、湖北的汉剧成为陈子扬的两个研究对象。他去浙江婺剧团、湖北省艺校分别跟随两个剧种的表演艺术家学唱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对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去了解这个剧种,你做的研究才不会是纸上谈兵,很庆幸我可以唱,毕竟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陈子扬说。

“下农村、睡草席、大锅饭、抬戏箱”,通过这些活动让陈子扬近距离地接触了戏团,获取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为他的研究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实践基础。

“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科研素质外,加强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通过学术交流能够让别人认识你,你也可以认识别人,了解别人的学术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是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契机”,陈子扬说。

研究生期间,陈子扬有幸被甄选参加了由上海市学位办、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研究生暑期学校”,通过10天的学习,聆听了音乐表演和音乐理论顶尖级专家的讲学。

另外,他还参加了一系列的学术会议活动,如在澳门理工学院参加的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上海音乐学院参加的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年会,广州大学参加的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区域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参加的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及在台南大学参加的第四届两岸四地学校音乐教育论坛。

每个学术会议陈子扬都发表了自己最新研究的成果。“文章质量的优劣先不谈,起码要敢写、要多写,做科研、写文章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不断与他者进行科研思维上的碰撞与交流,将给自身提供更多的思考方向,思维的多元化将助推个人的创新能力,极大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实现自身业绩的新突破”,陈子扬说。

在老师、朋友、同学、家人的帮助下,陈子扬的声乐表演与理论科研两方面都收获颇丰。去年8月,经过应聘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定,陈子扬拟教授声乐表演、艺术学基础及戏曲鉴赏三门课程,成为一名横跨“学”科与“术”科的大学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