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志愿者谢蕾:用俄语承载一个“英雄梦”

作者:周密 杜婧君 编辑:项雅馨 发布日期: 2016-12-05

文/周密 杜婧君

10月底,参与G20第五次协调人会议的各国代表团纷纷踏上回国的旅程。临行前,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卢卡什摘下会徽,将它送给了谢蕾——此次会议中我校派出的唯一一位俄语联络员。

作为一名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一年级的研究生,谢蕾曾辅助过湖北省团委接待俄罗斯高校教育考察团,服务过中部产能大会,也在俄联邦主席马特维延科访汉时做过接待工作……从起初误打误撞学俄语,到一点点明晰未来路,谢蕾在俄语学习与实践的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脚印。

“我有一个英雄梦”

2012年,谢蕾高中毕业。高考成绩出来后,她的英语分数排到了全市第十一。这个分数让她距离“读英语专业”的想法更近了一步。“我从小就很憧憬美国。因为美国有很多超级英雄,我心里也一直有英雄梦。”但此时谢蕾听到了老师的忠告:“现在学英语的人太多了,如果你们基础好的话,可以学其他语言。”

如果是这样,要选择什么呢?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让谢蕾的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填了她原先并不是太了解、也谈不上喜欢的俄语。

初学俄语,外教第一次来上课时问:“你们为什么要学俄语?”谢蕾当时单词都还没有学全,磕磕巴巴地用她仅有的俄语词汇东拼西凑,大意是“我要去找普京”!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在不少同学眼中,谢蕾有着一种跟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这种一本正经的“老干部”作风受家庭的影响较大。谢蕾的父亲是党员,也曾当过兵。谢蕾回忆说:“在他手下长大,感觉是被当成他的兵在练。他对我的性格、人格培养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即便是生活琐事,也不允许我疏忽大意和犯错。有时候我关窗户的方式不对都会被说……”对于自己的成长历程,谢蕾坦言:“你应该能想象得到,我的童年是比较‘悲惨’的。”

受父亲影响,谢蕾从小和同龄的孩子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小时候直到现在,大家对我的评价都是‘又红又专’。我的同学觉得我很呆板,没有同龄人那种生机和活力,不是很玩得开,聊天也聊不到一起。她们去逛街、聊天,我看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康熙王朝》、《亮剑》……”她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活在六七十年代。

其实谢蕾父亲对她的教育并非一味的严苛。“我父亲也比较崇尚美式教育,会培养我的兴趣爱好,鼓励我看书,鼓励我出去跟别人接触,也会教我下象棋、钓鱼、骑摩托车”。这种军事化教育和美式教育的双重作用在谢蕾的身上摩擦出了别样的火花——从孩提时起,谢蕾就酝酿着自己的英雄梦。她“一直想当警察,匡扶正义”,尽管后来这个梦想没能实现。谢蕾也还琢磨过怎么能为国家做贡献。“现在为国捐躯是没什么可能了,但还有其他途径”。年龄渐长,学业渐进,她也慢慢想通了,“如果我能在翻译、外交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话,或许可以这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价值。”